. .

山东地区丧葬风俗有哪些

时间:2025-08-22 11:07:31人气:151

山东地区的丧葬风俗是比较丰富和有特色的。

当老人快要去世的时候,家人会先帮他穿戴整齐,然后把他移到正房中间的床上,当地很讲究寿终正寝,正房中间的床被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地方。

老人去世后,要烧“倒头马”,同时在门贴上白纸条,门口放上门幡。

接下来就是给死者净身,一般是由子女来做,用温水沾着新棉花给老人擦洗脸颊、眼睛等,嘴里还会喊三声“爹(娘)洗脸”,据说这样能保证老人来世不会是瞎子。

净身后就要给老人换上寿衣,寿衣通常是由老人的出嫁女儿在老人病重时出钱购买。

寿衣的款式现在一般是满清时候的服饰,男性是长袍马褂配上瓜皮帽,女性是裙子夹衫,脚上不分男女一律穿蓝色的布鞋。

寿衣的质料大多用绸子,不用缎子和皮革,绸子谐音“酬子”,象征子孙兴旺,而缎子谐音“断子”,皮革则怕将来死者托生为畜。

寿衣的扣子全用带子代替,不用纽扣。

然后要报丧,先找一个非本族的街坊,领着孝子去请人帮忙,孝子不能进人家大门,只能在大门口,由引领的人进去喊“给您磕头啦”,这家人就知道死了人,主人走出来,孝子便跪在门口磕一个头,这家人就得出人去帮忙,送人情钱、烧纸吊唁等。

死者的亲属要换上丧服,丧服一般是用白麻布制成。

根据和死者关系的远近,丧服有所不同,古代丧服有五种级别,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现在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也能看出一些差别。

之后要设灵棚,人死后,棺木放在堂屋当门,两旁铺上麦秸,子女跪守东西两旁,这就是“守灵”。

发丧时在堂屋门前搭一个棚子,就是“灵棚”,里面放一张桌子,摆上祭品及灵牌或遗像,近支男性晚辈在棚内两厢跪棚。

入殓的时候,先由子女给死者净面、梳理,棺底铺草木灰,然后把遗体放入棺内。

钉棺盖前,由死者老娘家的人(死者系女性则由娘家的人)验看,叫做“观殓”,钉棺盖时,由他们砸第一锤,叫“引钉”。

老人去世,子女还要为其扎纸楼、纸人、纸牛、纸马、纸轿等,这些在入葬后是要焚烧的。

正式吊唁在下葬前进行,亲友带着祭品、锡箔、丧幛、礼钱等前往吊唁。

祭品有“三牲一案”“三牲供”“腥供”“荤供”“果供”等不同种类。

丧幛为8尺左右的布料,上面挂着简单悼词。

吊唁活动由礼相大傧指挥,吊唁者分批进入灵棚向死者牌位或遗像行“三跪九叩”礼,祭奠时,守灵儿女嚎啕大哭,唢呐伴奏哀乐。

出殡的时候,由长子或长子孙执幡率孝子在前,灵柩居中,一般由16人拱抬,女孝子随后,男女孝子都执“哀棍”,在哀乐伴奏下嚎啕大哭。

灵柩行至街心停放,棺前置一方桌,摆放祭品及死者牌位或遗像,亲友依次祭奠行“四拜礼”,这叫“路祭”。

祭毕,灵起时,长子或长子孙由两人架着将面前陶盆摔碎,就是“摔牢盆”。

送葬途中,男孝子依次在前,女孝子及至亲将灵柩送至墓地,其他亲友就停送了。

灵柩抬至圹穴,孝子嚎哭,唢呐伴奏,棺木徐徐放入圹穴,放正后,上至亲墓祭。

死者是女性,还要征求娘家的意见是悬棺祭或落棺祭。

祭毕,孝子将哀棍投入圹内并围圹穴走一圈,边走边撒土,然后由帮忙丧事儿的人把坟埋好,筑上坟头。

入葬后,死者的儿媳会抢先兜一兜土往家里跑,传说谁先跑到家里,日后会有福气。

孝子到家后只哭三声,葬仪就算结束了。

安葬后第二天,孝子要设宴招待为丧事操劳的人,这叫“谢执”,孝子见到人,不论辈分高低,都要磕头。

安葬后第三天,孝子要去坟地烧纸致哀,并把坟头筑大,这就是“圆坟”。

安葬老人后,每逢七日要去坟地烧纸祭奠,直到第五个“七日”为止,当地有“七七”不烧纸,“八七”不上坟之说,其中“五七”相对比较隆重。

百日的时候还要举行一次比较隆重的祭奠。

死者安葬后一、二、三周年,其子女和主要亲属也要去坟地烧纸祭奠。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请读者仅供参考。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微信客服 拨打电话

95154
7*24小时
全国殡葬服务专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