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丧葬文化有哪些内容
农村的丧葬文化可是有着丰富的内容呢。
就说人刚去世的时候吧,在青岛农村,以前讲究寿终正寝,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别在病床上咽气。
病人生命垂危时,要先给他沐浴更衣,然后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这叫“挺丧”,叫“送终”。
要是没来得及换衣服就死在里间床上,亲属会觉得遗憾。
给死者穿的衣服叫“寿衣”,缝寿衣的针线末端不能系疙瘩,怕死者在阴间和活人“结疙瘩”。
寿衣不能用毛皮和绸缎,多用棉和绢,取“绵绵”和“眷眷”之意,衣裤件数忌双喜单,服装样式多是同时代的礼服,且以棉衣为主。
人死后,忌说死字,一般说“老了”“去世”“逝世”,年轻人死亡叫“少亡”,即墨县对小孩死亡叫“抛撒”。
病人咽气后,用一块布盖住尸身,这布有不同颜色,上面绣着经文和八仙等,叫“衾”。
覆衾前要给死者口内衔个小制钵,银锭,死者头枕“鸡鸣枕”,即墨还会在死者脸上遮张黄表纸。
灵床下放一盏豆油灯,叫“照尸灯”,防止狗、猫进来。
报庙、送盘缠。
以前青岛地区农村,人死之后从当天起到当地“土地庙”报庙三天,每天三次。
即墨报庙叫“送浆水”“送盘缠”,早、中、晚饭前连送三次,分别叫“报朝庙”“报午庙”“报晚庙”。
入殓成服。
死者入棺叫“大殓”,一般是三日入殓成服。
入殓前,死者儿女按长幼次序为死者净面,然后亲属瞻仰遗容。
死者是女的,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场,得到老舅首肯才能入殓。
尸体装进棺材后,钉棺盖,镇钉用七根钉子,叫“子孙钉”,据说能使子孙兴旺。
钉钉子时,亲属要喊叫死者“躲钉”,然后向棺盖上撒五色粮。
穿戴孝衣孝帽叫“成服”,叫“戴孝”,子女要披敞头发,穿白衣孝服,孝服用极粗的生麻布。
后来渐以黑袖章取代孝服。
吊孝也是重要的一环。
开吊前要向死者亲友发出治丧通知,叫“报丧”。
吊孝从大殓之后开始,灵前放供桌,摆上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
亲族邻里结伴前来吊孝,平辈鞠躬,晚辈跪拜,然后痛哭一场,死者亲属在一旁陪哭,最后跪拜亲友,叫“谢孝”。
出殡也很有讲究。
以前出殡前要请“阴阳”先生“开殃榜”,定下出殡日期。
要备好各种纸制的“金银山”“摇钱树”等,请来吹鼓手、抬杠者及执事人等。
出殡时,乐队早早就来,吹奏乐曲,叫“闹丧”。
启灵由司仪主持,死者亲属放声大哭,背棺者把棺材背出灵堂放在彩架上,扣上白色蟒罩,抬棺者一般是8人,16人。
司仪高喊起驾号令,灵柩离地而起,长子把瓦盆摔碎。
出殡队伍按顺序排列,途中要暂停进行路祭。
埋葬方面,以前青岛各地多行土葬,宗族都有自己的墓地,叫“林地”,是请“阴阳先生”选的“风水宝地”。
墓穴通常是南北走向,灵柩到达墓地后,撤去棺罩,准备下葬。
下葬后要举行抓土仪式,死者子女每人抓三把土撒在棺材盖上,然后铲土掩埋,筑起坟堆。
新坟堆好后,留一小墓门,上方插着孝杖和魂幡。
还有圆坟、烧七、烧周年等习俗。
土葬后的第三天,第二天,要去圆坟。
以后每隔七天烧一次纸,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叫烧七。
到了一周年、三周年,要进行祭祀活动。
除了这些,不同民族的丧葬文化也有差异。
汉族的丧葬仪礼从周礼传袭演化而来,停尸有规定的地方,处理尸体有在死者口内含铜币等习俗。
少数民族中,满族多含乾隆制钱,拉祜族多含银子或银圆。
傈僳族停尸多靠火塘里边,头向地势高处,头包头布,头前供酒饭猪肉。
布朗族出殡,点蜡烛四支引路,在埋葬处死者头下埋一壶酒、一杯茶。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