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俗文化丧葬风俗有哪些内容呢

时间:2025-07-18 09:37:57人气:46

民俗文化中的丧葬风俗内容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哦。

在很多地方,老人病危时,子女会火速赶回家中守候,这叫送终。

老人临终,晚辈要下跪表达哀伤,有的还会扯下蚊帐,扶着老人直到其去世。

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还要放炮,寓意送亡灵升天。

老人死后,亲属会为其洗澡,就是沐尸,一般只是在额上、胸前、背部、手心、脚心擦几下。

之后还会为死者剃头或梳头,穿上寿衣,然后将尸体移放到堂屋的“柳床”上准备入殓。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穿衣服,大敛是收尸入棺,民间俗称“归大屋”。

入殓时,先在棺内垫石灰,上盖白布,撒上雄黄,再将尸体放入,在空隙处填满陪葬物,棺盖一般先不盖实,直到出殡前才封棺。

停柩也是丧葬风俗中的重要环节,一般会停棺三天,有乡村会择吉日出殡,停棺时间长达半月之久。

停棺期间,孝子要朝夕守候在堂,不能吃荤,不能洗澡,睡觉只能在灵堂一侧的地上铺个垫子,这叫“守灵”。

同时,还会请道士做开路法事,“打绕棺”,意思是为死者开通升天的道路。

报丧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以前会通过专人上门告知,放鞭炮等方式传递信号,现在也有打电话通知的。

吊唁时,一般吊唁者会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别上写有“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亲友们会前来悼念,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家属的慰问。

出殡时,先由道士作发引法事。

之后,道士会抓一把茶叶撒向棺木,并用绘有神符的惊堂木一拍,喝命亡魂上路。

抬丧的人会大吼一声将灵柩抬出,亲友们打着花圈、祭帐送行,一路上炮声、唢呐声不断。

下葬仪式通常很郑重。

在这之前,人们会请地理先生看风水择坟地,然后“打井”。

灵柩抬到坟地后,先由孝子拜墓穴,在坑内撒米或石灰,放鞭炮、烧纸钱,这叫“垫井”或“煅井”。

接着将棺木下井,拨正方向,孝子要先掩土三锄,然后众人一起堆坟。

下葬后还有圆坟的习俗,一般是出殡日起三天后,到墓地去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

烧七也是常见的丧葬风俗。

从逝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这就是“烧七”。

现在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有的被三天圆坟代替)、三七、五七、七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还有“犯七”的说法,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遇到这种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山西等地会用麻纸剪纸人,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伞、梯子、桥,把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念着提醒亡人的话语。

除了这些,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习俗。

人们认为,人死到阴曹地府后,要经过十殿王官和审判官的审查,儿女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等,是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顺利通过审查。

丧葬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最广的一种,讲究入土为安,现在只有部分少数民族仍保留土葬习俗,如维吾尔族、回族等。

火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在一些地区曾因受佛教影响或贫困等原因流行过,现在则是比较常见的丧葬方式。

还有悬棺葬,是将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主要流行于南方山区,古人认为这样能让子孙高显。

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法,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叫“风葬”。

不同地区的丧葬风俗还有很多独特之处,有些地方有哭丧仪式,哭丧贯穿丧仪始终,请人帮哭的习俗。

丧服也有讲究,晚辈给长辈穿孝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不同的亲属关系,丧服的样式和材质都有所不同。

这些丧葬风俗,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敬畏,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请读者仅供参考。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微信客服 拨打电话

95154
7*24小时
全国殡葬服务专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