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仪式民俗的内容包括什么
丧葬仪式民俗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系,不同地区会有一些差异,但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停尸仪式。
当人去世后,通常会将逝者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让其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也被叫做“挺丧”。
有的地方还会在逝者身上放一碗夹生小米饭,叫“倒头饭”,饭里插一双筷子,称为“香翎鬼箭”,同时点起长明灯,寓意为逝者照亮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
报丧仪式。
这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主要是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报丧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是由死者的儿子亲自前往亲友家告知,有的则会通过在大门口悬挂白纸幡,俗称“倒头纸”来示意,有一些地方会用发信号等方式传达消息。
招魂、送魂仪式。
逝者是客死他乡,人们认为其魂魄找不到归途,家人就需要替他“招魂”,让他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而在一些地方,出殡前也会有送魂仪式,壶关在人死后第3天晚上会准备一匹白纸马,叫“送魂马”,长子端瓷碗排头,众孝子跟随遗体转3圈后出门,到土地庙方向的既定地点,面西焚香,长子摔碎瓷碗,持马者将送魂马点燃,孝子们祷祝逝者“骑好马,踩好凳,上西天走好路”。
做“七”仪式也较为常见。
人们受佛教和道教影响,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要举行“做七”仪式,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现在很多地方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常被三天圆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且一般只烧单数。
按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吊唁仪式是亲友表达哀悼的环节。
吊唁者一般会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写有“某某致”字样的纸条,会送上花圈等祭品。
到灵前燃香、添供,烧纸,跪拜磕头,号哭表达悲痛之情。
入殓仪式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给死者穿寿衣,在这之前还会给死者净面、理发,往口里放珍珠或茶叶等,寿衣的数量和款式各地有差异,通常会准备几套新衣,且贴身衣物多为白绸材质。
大殓是收尸入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入棺前,棺材里面会用白麻纸裱糊,棺底铺垫煤末、谷草等,还会摆放垫背钱等,然后将遗体放入,旁边会放一些死者生前嗜好的食品和惯用的小件器具,最后盖好棺盖,由木匠钉棺。
丧服仪式也很重要。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也被人们引申为亡人“免罪”。
孝子一般要戴重孝,男戴孝帽,女扎孝巾,全穿孝衫、孝裤、孝鞋,腰束麻皮,即“披麻戴孝”。
出丧择日仪式也有讲究。
按照一些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
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要将刚日、柔日配合好。
下葬择日还需考虑坟山的坐向和死者的出生年月,以避免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希望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
哭丧仪式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往往是最受重视的,有些地方甚至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最后是下葬仪式,这是逝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
安葬前,会有女儿和儿媳扫墓的环节,女往外扫3下,媳妇往里扫3下。
灵柩入葬时,要按照特定的方向安放,同时将一些随葬品如“童男”“童女”、盛饪罐等陈放在棺尾两旁,镇物锅放在棺盖上,然后封墓门,填墓冢。
之后,孝子会在墓前举哀,焚化纸锞及其它冥物,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其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