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葬礼流程是什么样的呢
古代的葬礼流程是比较复杂和讲究的。
当一个人生命垂危的时候,子女等直系亲属要守护在他身边,听他的遗言,直到他去世,这叫“送终”。
在老人临危时,家人通常会把他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的板床上,民俗认为人若在床上死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没法超度。
老人去世后,家人会烧纸钱,叫“烧倒头纸”,同时也会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家人要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登门通报死讯,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这分为“小殓”和“大殓”。
小殓就是为逝者净身整容,穿上寿衣。
寿衣的件数有讲究,上衣一般是五件,下衣三件,不能用纽扣,得用布带系结,材质通常选棉麻,不用皮毛,颜色偏好青、蓝、灰色。
在穿衣时,家属要用筷子夹着寿衣,从逝者脚部开始向上套。
大殓就是把着装完毕的逝者放入棺中,一般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进行,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入殓后就是停灵,停灵的时间从三日到七七四十九天不等。
停灵通常在正厅进行,棺木要用灵幡覆盖,灵幡颜色根据逝者年龄定。
停灵期间,守灵很重要,逝者子女要昼夜守在棺木旁,不得睡眠,还要为前来吊唁的亲友递香、倒茶,不能穿华丽衣物,男性要剃光头,女性要剪短发三寸。
吊唁也是丧葬礼俗中重要的内容。
亲友接到讯息后,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
到家后,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亲友前来吊唁时,一般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出殡是葬礼的高潮部分。
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吉日吉时,叫“开殃榜”。
出殡前要辞灵,先装“馅食罐”,然后“扫材”。
出殡时,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孝属持“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
起杠时,要把死者生前所用枕头拆开烧掉,还要“摔瓦”,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摔得越碎越好。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草龙、铭旗、孝灯、吉灯等。
在出殡路上,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礼仪。
到达墓地后,就是落葬了。
落葬时要先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
下葬后,亲友每七天要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这叫“烧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叫“断七”。
按儒教传统,孝子还要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要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这就是守孝。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