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入殓有什么规矩和要求
人入殓是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各地有不同的规矩和要求哦。
入殓的时间,不同地方不太一样。
有的地方是在死者去世后3天入殓,有的是7天,像山西五寨、曲沃等地是死后当天就入殓。
古代讲究“死三日而后殓”,主要是为了等候死者复活,若不复生,就举行殓礼。
入殓前有不少准备工作呢。
孝子、亲戚等要在哀乐声中依次叩拜烧纸。
棺木通常要先进行裱糊,用呈文纸将棺内四壁糊好,棺底铺上青麻杆,杆上再糊呈文纸,有用黄纤纸糊棺内四壁的。
棺底还会放一些东西,北部一些地方会放7枚铜钱,有的地方放与死者岁数相等的铜钱,东部及南部有用白面捏成的如银元大小的“岁数钱”。
入殓时,一般要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
在晋东南沁县一带,要把死者的头部用红布围上,然后由长子抱头,4人或6人抬身体,脚先头后出屋,屋外用毯子遮阳或打伞,这叫“上不见天”。
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
有的地方还会在死者手中放东西,男性死者右手中放鞭子,左手中放馒头,女性死者双手都放馒头,鞭子叫“打狗鞭”,馒头叫“打狗干粮”,据说这是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能顺利通过有狗的地方。
尸体放好后,要往棺内放置一些物品。
可以放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衣服、穿戴、饰物、生活用品等,但绝对禁止放入毛织物和毛皮制品,民间认为犯了这一忌讳,死者就会“着毛变畜,错胎转生”。
有的地方还会在尸体枕下垫一些带籽的棉花,取绵延有子之意,希望后代子孙人丁兴旺。
之后,要在尸体上依次叠盖亲友所送的“重被”,最后一条通常为孝子、孝孙所送,叫“子孙被”。
盖棺也是有讲究的哦。
入殓完毕后,棺盖一般先斜盖于棺身之上,留着缝隙,等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再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正式盖棺。
盖棺又称“合棺”,死者如系女性,还要请其外甥或娘家人检视穿戴、铺盖,看有无异议,没问题了才正式盖棺楔钉。
钉棺时,全家通常要回避,不能哭出声,只有死者的儿子须立在棺旁口喊“躲钉”。
参加钉棺的邻里、朋友要身系红布条,丧家还要给钉棺的人赏封,叫“喜钱”。
还有一些地方有特殊的习俗呢。
有的地方入殓前,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边行边哭泣往水滨,投钱于水中,顺流以瓶装水,叫“买水”,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
沁县等地在入殓第二天半夜,要置备纸马素车、香炉锡箔和纸人,由死者的子女哭送到将来出殡必经的十字路口烧化,为死者送行,俗称“送魂”。
闻喜一带,在死者去世的第三夜,家人要于城隍庙、土地庙叩拜,然后由死者的一个女儿手提汤水罐,暗中摸索浇奠,并呼唤死者,另一个人代替答应,凡三呼三应,然后哭出庙门回家,往返还得故意绕远,回家后哭奠烧纸,名为“烧上路纸”。
外家没来,亲人一般不得将死者入殓下棺,这是怕外家对死者的死因起疑,避免产生争端。
入殓时,通常不允许生肖犯冲的族人、亲戚在场,民间认为这样对丧家不利。
入殓的规矩和要求很多,这些习俗大多蕴含着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对生死的一些美好期许。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