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撒纸钱的人和哭灵人都是啥人
在丧葬仪式中,撒纸钱和哭灵是比较常见的环节,撒纸钱的人和哭灵人在其中都有着特定的角色和作用。
先说丧葬撒纸钱的人。
在传统习俗里,撒纸钱的人员通常由家族中的男性担任,一般是逝者的儿子、侄子或孙子等晚辈。
人们认为男性具有阳刚之气,让他们撒纸钱能够为逝者的旅途驱散阴霾,同时也代表着家族对逝者的送别和祝福。
老北京的丧葬习俗中,出殡时孝子前面会专门安排一个撒纸钱的人。
此人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沓纸钱,边走边搓,让纸钱呈松散状,这样撒出去的时候就不会整沓扬上去又整沓下来,更好地散开。
出殡起杠时,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井台、祠庙、城门等地,都要向高空撒纸钱。
这些地方被认为是逝者路过的“路卡”,儿孙安排人撒纸钱,是为了打发路边的野鬼,让它们给新逝者让道,以便逝者能顺利通过黄泉路。
清末民初,北京城有个撒纸钱的高手叫“一撮毛”,他专门接出殡撒纸钱的活。
他撒纸钱向来有条件,要求丧家准备足够多的纸钱,还要求起杠换罩在十字路口的上风口,这样纸钱能借风势四散飘扬。
一般人家请不起这样的专业撒纸钱人,不少丧家会雇一个挎着放有烧纸、冥钞的侄子,让他手里拿着香火,路过十字路口等地方时烧纸,同时兼做撒纸钱的差事。
再来说哭灵人。
哭灵人就是在死者灵柩或灵位前痛哭的人,他们通过哭泣营造悲痛的氛围,寄托亲友对逝者的哀思。
在中国汉族传统文化里,受灵魂不灭观念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哭灵多由死者女性亲属来完成,她们通过哭泣悼念逝者、表达孝心。
现在,职业哭灵人也比较常见了。
在安徽、河南等地农村,哭灵人较为普遍。
职业哭灵人也被称为“哭婆”等,在福州话中叫做“哭弟”。
他们通常会身着麻衣、头戴白帽,手持毛竹哭丧棒,以展现悲痛之情。
哭灵人主要哭诉的内容,一方面是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痛,另一方面是讲述逝者一生辛劳,养儿养女的不易。
哭灵人在丧葬仪式中有着重要作用。
老人去世后停放三天,给各地赶来的亲戚足够观瞻最后一眼的机会,这期间哭灵人就要用哭带动情绪,让亲戚们感受到死者离去的悲愁,忍不住掉眼泪。
外嫁女儿赶回奔丧时,哭灵人需到门外迎接,之后两人一同哭着前往停放遗体的大厅,儿媳们也要配合大声哭泣。
而远房亲戚奔丧时,可自行进入灵堂叩拜或鞠躬,此时哭灵人无需引领哭泣,儿媳们也能稍作休息。
到了抬棺送葬时,哭灵人的作用就更重要了,这是哭丧最为隆重的环节。
哭灵人要调动起极为悲痛的情绪,引领死者后人们一路哭送。
送葬途中抬棺会有几次休息,哭灵人需清楚把握每次休息与哭送的时机。
哭灵人被视为带领老人走阳间最后一段路的人,在丧事的酒席上他们通常要坐首座,以表示尊重。
哭灵人的业务来源,主要有村里执事介绍、网络介绍,亲戚朋友介绍等。
他们每场哭灵收费有差异,收入不固定,有的哭灵人一年能哭70多场,每场能拿到几百元报酬,以此来维持生计或补贴家用。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