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祭奠仪式三点酒上香叫法什么
在出殡祭奠仪式上,三点酒上香这种做法一般叫“三祭酒”,被雅称为“三献酒”,包括初献酒、亚献酒和终献酒。
“三祭酒”原本是官家祭祀用的礼仪,后来民间也开始模仿着在祭祀、祭祖,白事葬礼上使用,慢慢就变成了一种民俗礼仪。
以前,在一些村镇的富庶人家,它是除了“两回四头八拜九叩”大礼之外,对逝者行的最隆重、高雅的礼仪形式。
清末、民国年间到文革前期,在静乐南路南川的大户人家,“三祭酒”就很盛行,米峪镇地区的部分村庄到现在还一直沿用着。
通常在逝者的灵堂里,“三祭酒”的仪式是在奠桌前的苇炕席,现在的绿色、白色地毯上进行。
行礼的人一般是逝者的近亲,女婿给岳父、岳母,外甥给舅舅、妗子,拜子给拜爹、拜娘,学生给老师、徒弟给师父等,是亲人对敬重的逝者长辈表达悼念的一种方式。
具体的仪式过程是这样的。
行礼者先在苇席外行参灵礼,揖礼后走到奠桌前,这时磬灵人会点燃一炷香递给行礼者,行礼者把香举到和眉毛齐平的位置,行一上香礼,然后作一揖,接着跪下。
磬灵人把酒斟好递上第一盅酒,行礼人接过酒,恭恭敬敬地举到眉齐,行“一祭酒”,就是初献酒。
之后,行礼者站起来,向左跨到苇席的左角,就是灵堂的右边,行一揖一叩头,再站起来后退一步,又行一揖一叩头,这样连续退三次,一共行四揖四叩头。
左边的退后叩礼完成后,行礼者沿着苇席的后边缘,向右跨到苇席的右后角,再行四揖四叩,左右两边的动作是对称的,就像逆时针转了一圈,总共是八揖八叩头。
行完席子右上角的叩首后,行礼者向左跨到奠桌前,进行二上香,然后跪下行二祭酒,就是亚献酒,这部分的流程和一祭酒差不多。
行礼者站起来向左跨到席子左角,行一揖一叩,再站起来退一步行一揖一叩,完成两揖两叩。
之后,行礼者起身向右斜跨到席子中央,行一揖后跪下,连着叩三个头。
再站起来向左斜跨到席子左边后三分之一处,行一揖一叩,后退一步到席子后边,再行一揖一叩。
行礼者沿着席子后边缘向右跨到席子右后角,行一揖一叩,站起来后从席子右边向前进一步,再行一揖一叩。
行礼者向左斜跨到席子中央,行一揖后跪下,连叩三头,站起来向右斜跨到席子右边,行一揖一叩,再前进到席子右前角,行一揖一叩,这样就完成了第二轮。
行礼者站起来向左跨到奠桌前,进行三上香,跪下后行三奠酒,就是终献酒,整个“三祭酒”的仪式就完成了。
“大三祭”和“三祭酒”有点不同,行完参灵礼后要前进三步,行三揖到祭桌前,三祭酒礼毕后,还要再退两次,两组多行两个一揖三连叩。
除了“三祭酒”这种比较正式、复杂的仪式,在一些地方的出殡祭奠仪式上,其他和三点酒上香相关的礼仪形式。
像在大名农村,有一种常见的九叩礼,流程是先作一个揖,然后跪下磕三个头,起来再作一个揖,走到供桌前,再作一个揖,站着传三根香,跪下献三杯酒,献完再磕三个头,起来作一个揖,退回原位,再作一个揖,磕三个头,跪哭三声,最后起来作一个揖,仪式结束。
还有十二叩礼,分“短十二叩”和“十二叩单上香”两种。
“短十二叩”入场先作揖打躬,跪地四叩首,起身作揖打躬,走到祭台前,作揖打躬,分三次接过台案上的三炷香,自左低起上扬传递至右,作揖打躬,跪下献酒,三盅酒献完,四叩首,起身作揖打躬,回身到入场地点,作揖打躬,跪地哭拜三声,四叩首,起身打躬作揖,礼毕。
“十二叩单上香”是把入场的四叩首改为三叩首,三柱香、三杯酒拆分为六次往返,三炷香每次的起点补上一个叩首,三杯酒每次在供桌前一叩首,最后回到起点再三叩首。
还有更复杂的二十四叩礼和七十二叩礼等,都包含了上香、献酒和叩首等环节。
在三边地区的丧俗里,迎纸火时也有类似的仪式。
请三代时,要到祖坟仙地,当地十字路口撮起小土堆,点燃三柱香,敬酒,点表,用纸包一撮土,敬拜祖先后,鼓乐队三吹三打迎回三代。
到了大门口,设香案,酒祭,上香、点表、敬酒、叩首,要进行三次,每次都要鸣锣、击鼓、奏乐。
然后将香案移至灶君前,要进行类似的上香、点表、敬酒、叩首仪式,最后三拜九叩请回三代入灵堂。
这些仪式在具体流程和叫法上有些不同,但都包含了三点酒上香的环节,都是对逝者的一种祭奠和缅怀。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