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出殡风俗是什么样的
在江阴,出殡的风俗有不少讲究呢。
一般出殡会在三朝或五朝,外地子女赶不回来,有特殊原因,能推迟到七朝。
时间大多安排在上午。
出殡那天清晨,要先在家中进行最后一次家祭。
亲友邻里会对着棺柩前供桌上的死者遗像一一跪拜,孝男孝妇得跪在棺旁,遇到长辈祭奠行礼时要回拜,最后由子女磕头。
参加送殡的人在出发前得吃点饭,菜比较简单。
接下来就是“起灵”,棺柩被抬起的时候,哭声就响起来了,鼓乐也跟着齐鸣,还要放爆竹。
在华士等地,出殡时有道士念经,长房长媳要跪泣拣“千年饭”,然后用两碗对合,拿青布包好,扎上万年青随葬。
起灵时,有个人用鳞片也就是瓦片在棺盖上碰散作为信号,众人一起用力,齐声喊“起”,接着进三进,退三退,再把灵柩抬出灵堂。
出了家门后,有竹幡引路,哀乐开道。
前边有个人手提小篮,里面放着纸钱,一边走一边抛,这叫“买路钱”,说是为了赈济沿途的孤魂野鬼,让出殡一路平安。
孝子通常是披麻戴孝,低头扶棺。
在利港、西石桥那边,旧俗是孝子得在棺柩下,手拿丧棒,匍匐着走。
长孙要手捧遗像,牌位,媳妇和远亲跟在棺后,亲友穿着素服跟着送葬,女眷一路上哀哭,一直到墓地。
以前普通人家的棺柩一般是8人抬,有身份地位的人家,棺柩上“龙头杠”,抬棺的人能多达16人甚至32人。
送葬的队伍里还有吹鼓手,现在大多是军乐队了,一路上吹吹打打,显得有排场。
出殡之前,丧家已经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选好墓地,还提前让人挖好了埋棺柩的深坑,这叫“开金井”。
先由风水先生指明坑中棺柩安放的朝向,然后孝子得下到坑内,点燃一扎稻草,在坑底四周散放,这叫“暖坑”。
孝子上来后,带着送葬的人绕墓坑三圈,还要向坑内抛撒钱钞,硬币,按老说法,亲友撒的钱越多,主家以后就越“发”。
璜土的习俗是绕墓穴一周,再向穴内掷一块泥,表示永别。
爆竹响起,用绳索牵引棺柩,对准分经线,慢慢放入墓穴。
先由孝子倒进一畚箕土,然后其他送葬者也纷纷向坑内撒土。
整队回丧的时候,江阴人旧俗是不能走原路回家,得绕道走,以前有“出棺材,走远路”的说法。
到家时,家门口要放爆竹,还要燃起一堆稻草火,送殡的人进门之前得先跨火堆,子女还要从搁在门槛上的梯子走进去。
之后,大家一起喝糖茶,吃米糕,有登高“发禄”的意思。
在华士,这时候会把丧服脱下来挂在堂前木梯上,以长者为高,是登高求“发禄”的意思。
利港、璜土等地的风俗是,出殡回家时,手捧死者牌位的嫡长子,要和兄弟一起跨火堆,一起进家门,意思是以后共同富裕发达。
进屋后,把牌位放在屋角专门设的“灵床台”上。
葬礼结束后,主家要摆宴待客,这顿饭叫“利市酒”,“丧家饭”,豆腐、百页和猪血肠汤是席上一定得有的菜。
江阴地区要是有八旬以上老人去世,丧家会觉得死者长寿有福气,就把丧事当喜事办,这叫“白喜事”,算是一种祝福。
在华士有“丧无主”的习俗,遇到丧事,全村老少都会去吃“丧家饭”,有的还专门给家里老人盛一碗,叫“喜饭”。
江阴旧俗里,吃罢斋饭,参加葬仪的人常常会“偷”一只饭碗带回家给孩子用,觉得能祛邪消灾,延年益寿。
有些丧家干脆在斋饭结束后,给在场亲友发饭碗让他们带走,这叫“长寿碗”。
按华士等地的习俗,丧筵结束后,子女会略备酒菜饭、香烛、纸钱,到新坟“上坟”。
家里灵台移位,会有一个人臂夹扫帚拖地,然后手拎桅灯,放小鞭炮,跟着道士走遍丧事活动过的地方,一边洒水一边念经,这叫“洒净”。
西石桥、利港一带的旧俗是,下葬当天傍晚,死者子女得去坟地焚化纸钱,抛米粉团,在死者两侧和脚的前方点起火堆,这叫“种火”。
南闸等地则是在葬后三天“上坟”。
澄西那边的葬俗,葬期碰到不能动土的日子,子孙里有不能按时回家视殓的,就把棺木暂时放在田塍,僻静的荒野。
等到冬至到清明之间,再选个日子入土,入土的时候自然也有祭拜等仪式。
解放后,丧葬程序就简化了。
20世纪70年代起,实行殡葬改革,推行遗体火化,一般是用汽车,拖拉机把死者遗体送到殡仪馆,家属和亲友送花圈,跟着车去送葬。
火化后把骨灰装到盒里,由孝子捧回来埋葬,存放在骨灰亭。
这就是江阴出殡的一些风俗啦,现在有些风俗没那么严格执行了,但还是能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呢。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