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讲究的5个原则
在农村,丧事有不少讲究呢。
首先一个原则是日期与时辰不能随便定。
咱中国人办事都讲究个“天时地利”,这丧葬更是如此。
就像有些老辈人觉得初一、十五是办丧事的大忌。
而下葬的时辰要是没选对,不仅是对逝者不尊敬,还会被村里人笑话。
有家人,最后定下的下葬日子比原定时间推迟了五天,就是要选个合适的时辰。
在偏远的乡村,这种讲究特别盛行,要是谁家办事“冲撞了时辰”,那肯定会成为街坊邻里茶余饭后的谈资。
还有守丧禁忌也很重要。
守丧是咱中国人表达哀思的传统方式,过去讲究“守孝三年”,现在没那么严格了,但禁忌还是不少。
有户人家,家里老人过世了,他们一家三个月都没沾荤腥,就连朋友的婚礼都婉拒了。
守灵更是关键,直系亲属要在灵堂前轮流跪守,时间少则三天,多则七天。
我记得小时候参加葬礼,大人们都是通宵达旦地守在灵柩旁,困了就靠着墙打个盹,谁也不敢离开半步。
仪式方面可不能太草率。
一场完整的丧礼,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吊唁的时候,亲友们要带着白菊、花圈,在灵堂前鞠躬上香,和家属握握手、擦擦泪。
出殡那天,一般会有八个精壮汉子抬着棺木,随着道士的铜锣声慢慢前行。
下葬之后,还要经历烧七、百日祭、周年祭等仪式。
在一些地方,守灵必须是男性后辈来承担,扶灵还讲究“八人抬棺”,这些规矩看着挺繁琐,但都承载着子女们的孝心。
还有灵堂布置和祭品选择也有讲究。
灵堂是丧葬仪式的核心地方,布置起来可有不少说道。
正中间的遗像要放得端端正正,两侧的挽联要对仗工整,供桌上的香烛、祭品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
祭品的话,不同地方不一样,北方很多时候会摆水果、饽饽,南方常见糕点、肉食,但香烛是肯定不能少的。
供香必须是单数,水果不能用梨,梨的谐音是“离”,不太好。
再一个就是关于参加丧事的一些行为规范。
白事期间穿衣要注意,红装那是大忌。
在农村,白色是丧事的主色调,代表着肃穆和哀悼,穿红装会被认为是对逝者不尊重,破坏了丧事的庄重氛围。
去参加农村丧事,穿素色、深色的衣服才合适。
灵堂前的祭品可别随便碰,这些供品是给逝者享用的“最后一餐”,寄托着家人的思念。
有些不懂事的孩子,不知情的客人,看到水果糕点就想拿,这会让主家心里不舒服。
哭丧的时候要真情实感,不能是“假把式”,哭丧是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不舍,就算不哭,不能在灵堂前嬉皮笑脸、交头接耳。
丧事期间别乱问“结束时间”,问这个会让主家觉得你在盼着快点“摆脱晦气”,不礼貌。
还有回礼要收下,回礼代表着主家的谢意,有把晦气“送出去”的意思。
农村丧事的这些讲究都是传统习俗的一部分,蕴含着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