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办丧事有些什么风俗活动
福建办丧事有许多独特的风俗活动,这些风俗活动体现了当地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承载着家族情感与传统文化。
在福建,当人病危临终时,泉俗凡50岁或已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通常要“上厅边”,就是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会守候在旁送终。
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鞋袜,动作要快,迟至断气后,会有“死者得不到”的说法。
死者寿终正寝后,会当即用被单覆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也就此开始。
孝男要出门,从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装着,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表示“人死入土为安”。
同时还要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这叫“脚尾饭”或“辞生饭”,并且要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称为“点脚尾烛”,要注意不能让其熄灭,寓意为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
之后,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在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向周围的人们报丧。
还要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的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后需奔丧回乡。
在厦门等地,还会在门前摆放供桌,桌正中供起纸做的临时牌位或事先准备的遗像,两旁有“桌头娴”一对,不断点燃白色蜡烛和线香,来探铺者必先拜后入内抚慰丧家。
孝男孝女及媳妇、孙子都得换上麻衣孝服,鞋头罩麻,就是“披麻戴孝”。
大门外边,会摆上一顶半人多高纸糊的轿子,叫“过山轿”,轿前后立有纸做的“轿夫”,旁边放着插有线香的“碗糕粿”给“轿夫”作点心,还要折几串纸元宝给“轿夫”挂上作为“工钱”,通过“过山轿”的颜色和装饰还能看出死者的性别和辈分。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之后才可入殓。
入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
收殓后,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称“送草”或“送脚尾”。
事毕,再由道士在室内外进行一些祓凶驱邪的仪式,俗称“收乌”。
在殡期间,要设灵堂,点长明灯,子孙于枢旁铺有稻草的地上,轮流日夜守灵。
还会择日请僧道做法事超度亡魂,俗称“做功德”。
在侨乡,人们为长辈超度亡魂时,往往还会同时举行“引水魂”仪式,招引死葬侨居地的华侨亡魂归故乡,以完其叶落归根之遗愿,90年代后,有的还用纸飞机“引空魂”。
开吊期间,亲友会前来吊唁,丧家会答以毛巾或手帕和红丝线及几粒糖果。
出葬时,开路鼓吹响起,仪式就开始了。
出殡仪式牌、铭旌灵幡、白红大灯等在前引导,死者子女扶枢哭送,亲友随后哀送。
灵柩抵达墓地后,有祀“后土”、祭棺头、点木主等仪式。
落棺葬毕归虞,俗称“返主”,回家后,要“接主”“安位”。
而后丧家会宴请送殡者,以吃“彩气”。
葬毕七天内,每日均要由女眷于早、午、昏三次奠祭死者之灵,啼哭哀念,早称“捧茶”,午、昏称“捧饭”。
葬后第三天,旧时有孝男、孝眷和亲属前往墓地探墓,在墓旁“后土”前和墓前分别祭奠。
七天后,逢初一、十五,才由女眷哭祭,直至撤奠为止。
还有十四日祭、四十九日祭、百日祭等。
去世一周年纪念日,古称“小祥”,现俗称“对年”;
两周年纪念日,古称“大祥”,现俗称“三年”,均要备物品致祭。
如治丧期间没“做功德”的,很多人会在这时补做。
三年过后,每逢死者生日要做“娩忌”,卒日做“正忌”,合称“做忌”,一般人们比较重视“正忌”。
在清明、中元、冬至等岁时节日,有扫墓、祭奠之礼俗。
福建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丧葬风俗也有所不同。
回民死亡称“归真”,一般是早亡午葬,夜死晨埋,停尸三天,出殡需请阿訇主持葬礼,墓葬不用棺,尸体下坑后脸部须朝西,以示永朝圣地麦加。
基督教徒去世,需由牧师、教友为其“安息荣归”祈祷,出殡仪式简朴隆重,有众多教友送葬。
佛教僧尼则均施火葬。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