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事文化常识有哪些
古代丧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繁杂的礼仪,它与古人的鬼灵信仰、儒家孝道观,宗法等级制等密切相关。
古代丧事从人刚去世就开始有一系列讲究。
人将死时,要把室内外打扫干净,收起乐器,将病人移到正寝内北窗下,头朝东。
断气后,首先要进行招魂仪式,这在古代叫“复”。
招魂者要拿着死者生前的衣服,登上房顶,面向北方连叫三声死者的名字,招呼亡魂归来,然后把衣服扔下覆盖在死者身上。
不同身份的人,招魂的规定也不同。
士人由一人招魂,国君则有专门的招魂之官夏采,祭仆、隶仆等参与,且国君要在大祖、四郊、小寝等多处招魂。
沐浴、更衣,给死者洗澡,修剪头发、胡须和指甲,剪下的部分要包裹好,大殓时置于棺内。
沐浴用水也因死者身份而异,贵族用淘梁、淘稷水等。
之后要为死者穿上寿衣,小殓时不论身份贵贱,寿衣通常是十九套。
大殓一般在死者逝去第三天举行,此时为死者准备的衣服有等级要求,君百套,大夫五十套,士三十套。
大殓后移尸入棺,棺就称为柩。
停柩待葬期间,丧家的亲朋好友会前来吊丧,吊丧者要蔬食水饮,不食酒肉,表示与丧家同哀。
同时还会行赗赙助丧之礼,即向丧家赠送财物等帮助办理丧事。
停殡期间每天要行“朝奠礼”与“夕奠礼”,用“醴酒”“酺醢”等祭奠。
出殡也有诸多讲究。
出殡途中有一定的礼仪和禁忌,一般不能随意停车,否则被认为不吉利,会影响死者灵魂前往“阴世”,给丧家带来不好的事情。
出殡队伍的排列顺序也有规定,通常孝子贤孙在前,后面跟着送葬的亲友,抬棺者等,不同身份的人位置不同,体现着宗法等级制度。
下葬时,古人很重视选择墓地及葬日,会请专门的风水先生查看,认为好的风水能让死者安息,福荫后人。
墓葬的形式也有多种,常见的有土葬,这是汉民族传统的葬式,此外还有火葬、天葬、水葬、树葬等,不同民族和地区会有不同选择。
葬后还有丧服之礼和祭祀仪式。
丧服根据与死者的血缘关系远近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俗称“五服”,服丧时间也各不相同。
祭祀仪式则包括“做七”,即从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过七日设奠一次,直至“七七”结束。
还有朔望奠等,逢初一、十五等日子进行祭奠,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敬意,让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
古代丧事文化还体现了“生死如一”和“聚族而葬”的原则。
“生死如一”是古人相信“灵魂不灭”,认为死者需要生前必需的一切,会为死者准备各种随葬品,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聚族而葬”则源于“祖先崇拜”,人们希望家族成员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聚在一起,很多家族会有专门的墓地,同一家族的人葬在相近的地方。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