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丧事的规矩和讲究是什么
办丧事有许多规矩和讲究呀。
从一开始说起,在老人弥留之际,晚辈要守在身旁,这叫“送终”,是子女尽孝的重要环节。
等老人去世后,要马上为其更换寿衣,有的地方还会用白线扎腿,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
接下来就是“报丧”了。
这可不是随便通知一下就行哦,是有规矩的。
母亲去世,孝子得第一时间去母亲的娘家报丧,还要带上香纸蜡烛,到了后不能直接进舅舅家门,要先去土地庙上香烧纸。
父亲去世,去舅舅家就不用带香纸了。
报丧的次序一般是先内后外,先宗后亲,父亲去世,要先给家族里的人报丧,然后再给姑姑、舅舅、姨母等亲戚报丧。
报丧的时候不能直接说“死”字,要用“去世”“走了”“驾鹤西去”等比较委婉的说法,这是对逝者的尊重,是对孝家的安慰。
报丧之后,要把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有的地方孝女还要烧纸七刀半,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这叫“烧倒头车”。
然后孝子要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跟着痛哭,这是“送纸”,叫“报庙”。
丧事期间,灵堂的布置也很有讲究。
灵堂上方要高挂死者遗像,下面写个大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挂挽联,用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事迹。
灵堂前设供桌,上面摆放菜肴果品等祭物,两旁香烛要一直烧着。
灵柩就放在供桌后面。
灵堂门外一般会设收礼处和签到处,守灵期间,供桌上通常会有一盏“长明灯”,要时时加油,不能让它熄灭,民间觉得这盏灯象征着死者的灵魂,灯不灭,灵魂就有寄托。
守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会回家探望,子女要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
现在守灵一般以三天为限,亲友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
守灵可以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进行,可以在殡仪馆租礼厅守夜。
吊唁环节。
乡亲邻里知道消息后,会买些烧纸等物品前去吊唁,吊唁者多为女性,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亲友到灵前吊丧,孝子要磕孝头,意思是老人死亡,晚辈有罪,以磕头来向亲友谢罪。
入殓也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哦。
小敛是为死者穿衣服,大敛是收尸入棺,民间俗称“归大屋”。
成敛前要先铺棺,然后将死者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围塞棉花等物,有的地方还会在死者衣袖里放2个面饼、1支九连环,叫“打狗棒”。
盖棺前,死者家属要用棉球蘸香油,擦死者口、鼻、耳、眼,然后由继承人“下扎”将棺盖钉死。
出殡就是把死者送到墓地埋葬啦。
出殡前,亲友要在灵前行礼祭奠,棺木抬出堂院后,要停放在门口外。
这时长子或其他继承人要在棺前摔碎孝盆,这个盆子摔得越碎,据说孝家的后代就越发达。
然后长子扛起幡杆,长媳抱罐,其他子女及亲友紧随其后走向墓地。
送葬路上,抬棺者放棺休息时,儿子要跪在灵前,哭声不断,直到重新抬起为止。
到了墓地后,先焚烧随葬品,然后落棺入穴,长子要埋第一铣土,其他人再埋土成坟,还要把招魂幡插上坟头。
下葬时,有的地方儿媳们会抢墓前一把土,叫“抢财土”,相传谁先到家谁先发财。
下葬之后,后续的讲究呢。
死人埋葬第3天,亲人要到坟前祭祀,用秫秸7根,横三竖四插在坟上,叫“为死者插房子”,还要给坟头重新填土,这就是“圆坟”。
从死者去世之日起,每7天要烧一次纸,烧7次,共49天,这就是“烧七”。
其中“三七”“五七”“七七”比较重要。
烧七的日子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遇到这种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山西那边会用麻纸剪纸人,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念着提醒亡人的话语。
死者死去100天,要举行“百日”祭奠,死后一、二、三周年,都要举行仪式,儿女亲友要持纸帛、供品到坟前祭奠,还要设酒席款待亲友,这就是“做周年”。
丧服也有讲究哦。
死者的嫡系子孙要披麻戴孝,旁系子孙戴孝不披麻。
死者有曾孙时,曾孙戴孝,鞋帽上会有红布条。
守孝期间,儿女一般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要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这些就是办丧事常见的一些规矩和讲究啦,不同地区会有些差异哦。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