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殓是殡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是将逝者的遗体放入棺材或骨灰盒(现代火葬情况下)的过程。下面为你介绍入殓的全过程,遗体的处理方式。入殓前的准备。遗体通常会先进行清洁,工作人员会用温水和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遗体,清除表面的污垢和分泌物,让遗体保持洁净。
点击了解 >
在入殓的时候,一般是不能叫名字的。好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哦。有些地方在入殓时,不管是对死者还是对在场的其他人,都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用手势来指挥交流。还有的地方,在入殓当晚子时进行的时候,是严禁叫任何人的名字的。
点击了解 >
人死后什么时间入殓合适呢,这在不同的地方可有不同的讲究哦。按照传统的习俗来说,很多地方都遵循“死三日而后殓”的说法。《礼记·问丧》里就有记载,“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
点击了解 >
入殓也叫入棺仪式,古代称作“大殓”,意思就是把死者的尸体放进棺木里 。它是有“大敛”和“小敛”区分的,小敛指的是给死者穿衣服,大敛就是收尸入棺,民间通常叫做“归大屋” 。
点击了解 >
在山东,葬礼的入殓风俗有着不少讲究。入殓是有“大敛”和“小敛”之分的。小敛说的就是给死者穿衣服 。古代的时候,小敛通常在人死亡第二天早晨,在卧室门里开展。那个时候,得先把小敛要用的衣服在房里摆好,再铺好敛床,然后开始着装仪式 。
点击了解 >
入殓后什么时候下葬合适,这可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答案哦,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和讲究呢。在很多地方,比较流行的是“热灰葬”,就是说遗体火化后3天或7天内就落葬。这是大家都觉得“早入土,早为安”,让逝者早点入土,心里会觉得他们能更早地得到安宁。
点击了解 >
关于入殓的时候下雨到底好不好,不同人看法不同,这主要是和民间习俗还有文化观念有关。有一些人觉得,入殓的时候下雨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头,人们常常把死亡跟一些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雨水就是其中一个很常见的象征。
点击了解 >
在给逝者入殓的时候,棺材里面通常会放不少东西呢。棺材内部的铺垫物就是基本配置。人们会先在棺材里头铺上一层草纸,黄纸,然后再放上一层棉被,棉褥,这样做是为了让逝者躺得更舒服,就好像他们在棺材里是安睡在床上一样 。
点击了解 >
入殓的时候不让说话,这是有很多原因的。从对逝者的尊重方面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死后就应该让他安息,不应该再去打扰他。入殓是把逝者放入棺材,进行相关处理的过程,这个时候保持安静,不说话,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让逝者能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点击了解 >
在咱们传统的丧葬习俗里,入殓之前不盖棺材盖,这可是有不少讲究的。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假死现象。以前的医疗水平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主要是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看看还有没有呼吸、摸摸脉搏还有没有跳动之类的。
点击了解 > 
         
    





 
 
 
 浙公网安备33071802889343
 浙公网安备33071802889343 
 24小时全天提供服务
24小时全天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