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都有什么流程和内容
入殓也叫入棺仪式,古代称作“大殓”,意思就是把死者的尸体放进棺木里 。
它是有“大敛”和“小敛”区分的,小敛指的是给死者穿衣服,大敛就是收尸入棺,民间通常叫做“归大屋” 。
首先说说小殓,一般是在人死去第二天早晨,在卧室门里进行 。
这个过程是先在床上铺好席子,再在席子上铺绞,绞是用来扎紧尸体所穿衣的宽布带,接着在绞上铺衾,就是盖尸体的被盖,衾上面再铺衣服,之后把尸体抬到衣服上,然后按照相反顺序给尸体穿好衣服并整理好装束 。
束绞的时候,得把绞的末端掰开,再掏上冒,冒是装尸体的布袋,分为上下两截,上面叫质也叫冒,下面叫杀,最后盖上夷衾,就是盖尸体的被子,这样小殓就算完成,这时候亲属会痛哭 。
大殓,就是正式的入棺环节了 。
入殓前,有些丧家会请阴阳先生算一下入殓的时辰,还会请道士,根据死者的生肖和死亡的月份干支,用五行的说法,算出会犯冲的生肖,一些忌讳事项,然后写下来,张贴在墙上,这个就被叫做“殃榜” 。
死者入棺的时候,生肖跟死者犯冲的那些族人、亲戚都得远远躲开,民间觉得死人是一种不吉利的事,要是不躲开就会对丧家不好 。
接着就得准备棺材了。
在淮安民间,殓尸的棺材有很多种,但大多是木棺 。
还没去世的时候就做好的棺材叫寿材,叫“百岁坊”,而人去世后才急忙开始筹集木料,让木匠赶紧打造的棺材,时间紧,走马一样,叫“走马材” 。
寿木的质量不一样,棺材也有差别,有的是用四块薄板钉成的,很简易,就像匣子一样,叫“薄皮材”;
普通百姓家用的一般是“一二三”棺,就是盖板厚三寸,底板厚一寸,两墙板厚二寸;
还有更好一点的“四五六”棺,盖底厚度一样的“天地同”棺等 。
在入殓前,还得用呈文纸把棺内四壁糊好,棺底铺上青麻杆,然后在麻杆上糊上呈文纸,有些地方是用黄纤纸糊棺内四壁,棺头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这些图案 。
然后要准备好“元宝枕”,放在棺材两头,给死者搁头和脚,再在棺材底部铺上一层草纸,草纸上再盖一床棉被 。
等这些准备妥当,就可以准备把尸体放入棺材了。
通常是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要是儿子多,其余的儿子就抱腰,然后再请四到六个亲友,抬棺人员,用绸巾兜住死者的腰部,让死者的脚先进入棺材,再慢慢把尸体平放到棺内 。
有些地方入殓时还会用红线拴一枚方口铜钱,从上往下对着死者的鼻子,再拿一根红线从棺头中线拉到棺尾中线,拉直后,看看尸体鼻子跟棺头、棺尾中线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不是,就要调整尸体的位置 。
尸体放好后,要把裹尸体袖口和裤脚的麻披解开,接着在尸体的两侧放上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衣服、饰物、生活用品和冥器等作为陪葬品 。
有的地方还会在死者的枕下垫一些带籽的棉花,这是为了取绵延有子的意思,希望后代子孙能够人丁兴旺 。
之后,再依次叠盖亲友送的“重被”,最后一条通常是由孝子、孝孙所送,这个被叫做“子孙被” 。
放好陪葬品、盖好被子,接下来就要盖棺了,盖棺也叫“合棺” 。
在盖棺前,有的地方有“眼殓”的习俗,就是棺材先不封死,留着缝隙,好让亲人能再看看死者的遗容,跟死者做最后的告别 。
到了真正盖棺的时候,要用四颗铁制的“寿钉”,由木匠用斧头把钉子楔进去 。
死者是男性的话,三根钉是左二右一,死者是女性,就是右二左一,一根寿钉是桃形的,叫“主钉”,按照男左女右的规则,楔入棺盖前一侧 。
钉“主钉”时,有的地方会请舅舅及表兄弟来钉,舅舅还能借此机会,批评那些不孝顺的儿孙、子媳,提一些要求,孝子必须答应了才会钉下去 。
钉钉子的时候,死者的亲属要一起跪在灵前,给亡灵喊魂,意思是让死者别受到惊吓,木匠楔左面的钉,大家就得喊着让死去的亲人往右边“躲钉”,楔右面钉,就喊着让亲人往左边“躲钉” 。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