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葬礼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广西的葬礼挺有特别之处的。
就说壮族吧,他们的葬俗就有不少讲究。
下葬的时候,棺木抬到葬地后,孝男孝女得跪于坑前,然后由道师来喃摩,之后才开始下棺。
像贺县南乡壮族在下葬前,孝子要在“金井”里用铜钱摆成北半星式,然后才坠棺,还得安放陪葬粮罐。
马山壮族即将下棺时,孝子要用柴刀在坟坑边划几划,还得轻吹棺木七下或九下,这意思是恨不得把坟地破坏和将棺材劈开,是不忍心把死者埋入地下。
大新县下雷一带,抬柩入坑时,所有送葬者都得动手铲一把泥放入墓中,丧家亲属每人还要用筷子夹一小块肉,洒一点酒在坟地上,向新坟作最后一拜,然后除下孝巾在火堆上“过火”,说是能驱邪气。
壮族的坟墓大多呈圆锥形,坟地还有一定范围,一般在坟前三至五米的地方不会再有人葬。
在河池地区,有的还把坟墓做成“蚂(虫另)”形,内壁用砖石砌成,外面覆上泥土,墓前还砌个小坪台方便设祭。
葬后三日,壮族有为死者“送饭”“送水”“送火”“覆土”等习俗。
壮族多是薄棺浅葬,叫“寄土”或“小葬”,等过几年后,还会捡骨重葬。
像马山、上林、象州、钦州、宁明等地,高寿或德高望重者过世就会采用大葬,大葬的葬礼很隆重,用的棺木都是质地上好的木料,棺椁庞大,墓室也宽阔,大葬葬下后就不再捡骨了,叫“固定葬”或“永久葬”。
汉族的葬礼也有特别的地方。
下葬前一般要先请道士作法,用火暖穴,这叫“暖坑”,还要杀鸡祭穴,然后才降棺。
孝子得跪在棺顶上将棺扫净,还要用手“回土”,之后众人才动手掩埋砌坟。
钟山县清塘乡客家人下棺时,得按时辰用罗盘拉线,定准分针下葬,叫“吊光日子”,不到时辰是不会下葬的。
凌云汉族抬灵柩至葬地后,孝眷要先以孝帕铺于墓穴内垫棺,等移正棺材方位后再取出。
埋葬时,由孝子跪于棺上,喊三声、挖三锄土后众人才垒土砌坟。
葬毕回家,忌回头看坟地,回到家后,送葬者要用火熏或以桃(或柚)叶水洗手足,用来除秽。
永福县有些地方,会用烧红的秤砣放入醋碗里,让所有送葬者嗅其气味、熏手及脸,是为了驱邪除秽。
瑶族的葬礼同样很有特色。
下葬前有杀鸡祭穴、啼鸡卜穴、孝子“清棺”等习俗,金秀部分瑶族还有以米谷铜钱占卜俗称“送粮送钱”的仪式,还会把撒落于孝子身旁的谷米带回家中,撒于后堂四角、禾仓、牲畜栏圈等处,觉得这样能望人畜兴旺。
瑶族土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棺尸齐葬,一种是棺尸分葬。
南丹瑶族流行聚族共葬,同族有固定的墓地,灵柩抬至墓地,要先停放在路上,等母舅或其家里的人从棺材上跨过之后,才可以挖穴垒坟。
他们会把砍下的牛头剥去皮肉,悬挂于墓前柱上,还会把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及喜好之物,网袋、鸟笼、猎枪、牛角、烟袋、饭盒等,都系在墓顶的桩子或竹竿上。
苗族将亡者下葬前,一般有焚纸“暖穴”、杀鸡祭穴、“清棺”等仪式,然后降棺入穴。
龙胜苗族有野外入殓下葬的习俗,盖好棺后,地理先生要穿上孝家预备的新布鞋,脚踏棺材,口念“彩话”,这叫“踩棺”。
孝子要大呼三声“母”或“父”,用手捧上掘墓的第一铲土放于棺上,叫“回土”,众亲友才填土掩埋。
造好坟后,在坟顶插上数根带枝叶的小竹竿,竹竿顶端和竹枝夹着长条白纸,这叫“挂青”。
还有仫佬族,埋葬死者时,会以两坛粮食陪葬,一坛装五谷种子,一坛装酒,置于棺之两侧,叫“东仓西库”,还会另置饭、鸡蛋、竹筷于棺之前端,叫“千年饭”。
广西不同民族的葬礼都有各自的特色,这些特色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