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比较常见的葬礼是什么时候
在古代,葬礼的时间有一定的讲究和规定。
常见的葬礼时间是在逝者去世后的3到7天内开始。
《礼记·问丧》里提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意思是等三天,看看逝者有没有再活过来,这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和一种期盼。
三天的时间,能让亲属先把初步的悲伤情绪宣泄一下,从心理上慢慢接受这个事实。
这只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实际上葬礼时间会因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从身份地位来看,周代就有明确规定: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和庶民一月。
这身份不同,葬礼的时间差距还挺大的。
天子要停尸7个月才下葬,诸侯是5个月,大夫3个月,士1个月,而平民就相对比较随意了,埋就赶紧埋,别臭家里就行。
这是在古代,丧葬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是体现身份地位的,天子诸侯大夫这些贵族,他们的葬礼要办得比较隆重,时间就会长一些。
而平民百姓,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和精力,就希望能尽快让逝者入土为安。
还有些地方讲究七天下葬。
《易经》里说“七日来复”,古人觉得人去世后,魂魄得花时间完成阴阳转换,七天能让逝者的魂魄适应阴阳变化,顺着自然的生命流转规律,好让逝者顺顺当当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也是对生命轮回的一种敬畏。
七天时间比较充裕,子女们能好好准备丧葬用品,把丧葬仪式办得更隆重些,表达对逝者的敬重和感恩,同时也能让在外地的亲属有足够时间赶回来奔丧。
北方地区有“夏三,冬七”的说法。
夏天天气热,遗体不容易保存,停放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
冬天天气冷,相对能多放几天,就可以适当延长到七天。
这也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的,毕竟在古代没有很好的遗体保存技术,天气炎热的话,遗体很容易腐烂,要尽快下葬。
有一些特殊情况会导致葬礼时间延长。
有些官宦富贵之家为了选择“风水”好地,会将灵柩停殡数年。
但在封建社会,久殡不葬历来被视为是非礼之举,为社会舆论所不容,仕宦者甚至要受到弹劾惩处。
还有像战乱、灾荒、死于远方他乡、家境贫寒等特殊原因,导致数年乃至数十年不葬的情况出现。
元代婺源一带崇尚厚葬,“丧亲,贫则不举,有停其枢累数世不葬者”。
古代葬礼的时间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标准,它受到身份地位、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特殊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葬礼时间都不一样。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