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葬礼有几种讲究的东西
古代葬礼有很多讲究的东西呢。
从人刚去世开始,就有一系列的讲究。
“属纩”,就是把很轻的丝棉新絮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看看还有没有呼吸,这是在确认人是否真的去世了。
人去世后,要进行“复”这个仪式,就是招魂啦。
会有人拿着死者的衣服,面向北方,拉长声音喊死者的名字,希望他的灵魂能回来,然后再把衣服给死者穿上,这是家人对死者的最后一丝期望,想挽回他的生命呢。
接着要“楔齿”和“缀足”,楔齿是把角柶插入死者上下齿之间,方便日后饭含,缀足是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方便日后穿鞋。
之后要用特制的殓衾覆盖尸体,还得在尸体东侧设酒食,这就是明清时俗称的倒头饭啦,是给鬼魂饮用的。
同时,堂上要设帷帐把死者和生人隔开,家属也要脱掉华美的衣服,换上素服,开始居丧。
然后要“命赴”,就是派人向死者的上级、亲属和朋友报丧,后来就写成“讣”了,以丧主的名义用书面形式发出,就是讣告。
丧主一般是死者的儿子,不同情况还有不同的称呼哦,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等。
讣告要写明死者姓名、履历、生卒年月日时及出殡日期等。
亲友接到讣告后会来“吊唁致襚”,吊唁就是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
吊唁者要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这就是致襚啦。
还有“铭旌”,是在堂前西阶用竹竿挑起的一个细长帛条,上面写着“某某之柩”,它的长短根据死者的身份有不同等级哦。
隋唐以后更讲究了,不同品级的人长度都不一样呢。
“沐浴”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哦。
要先在堂前西阶西面的墙下掘坎为灶,把洗米水烧热给死者洁身,还要为死者栉发,修剪指甲、趾甲,剪下的这些东西和楔齿用的角柶等都要埋在坎中,洗完澡的水也要倒在坎中,这表示洁净反本。
“饭含、袭、设冒”也有很多讲究。
饭含是把珠、玉、米、贝等物放在死者口中,不同身份的人用的东西不一样哦,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之类的。
“袭”是为死者穿上新衣,衣服的套数和质地样式也按身份不同而有差别。
穿好衣服后,要用瑱塞耳,用瞑目遮盖面部,并加冠屦,最后再用衾覆盖整个尸身,这就是“设冒”啦。
“设重、设燎”也不能忽视哦。
“重”是一块木牌,置于堂前庭中,暂时代替神主牌位,象征死者的亡灵。
晚上在庭中和堂上燃烛,就是“设燎”,是为了便于死者的亡灵享用供品。
小殓和大殓更是关键环节。
小殓是在死亡后第二天(诸侯五日,天子七日),要正式给死者穿上入棺的寿衣,殓时要陈馔于堂下,一边着装一边祭奠,死者近亲要痛哭。
着装完后用衾被裹尸,用绞布收束。
大殓是入棺仪式,大殓前也要陈衣于房,陈奠于堂,抬入棺木后,主人主妇要痛哭,然后在执事人的帮助下在棺内铺席置衾,奉尸入棺,盖棺后还要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祭奠。
大殓后死者家属要“成服”,就是按血缘关系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
成服后到下葬前,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殡所“朝夕哭、奠”,遇宾客来吊唁致奠,主人也要按礼仪答拜迎送。
下葬前还要“筮宅、卜日”,就是请人占卦选择墓地葬所和下葬日期。
下葬前两天的晚上,要进行“既夕哭”,是对灵柩作葬前最后一次哭奠。
下葬前一天,要“迁柩”,把灵柩迁入祖庙停放,启殡时要取下明旌放在重上,迁入祖庙后还要进行祭奠。
“发引”就是下葬之日柩车启行啦,亲友会出车马束帛等助葬,叫致赗,送钱物叫致赙。
行前要陈列随葬品,诵读遣册,然后丧主领头,亲友执绋走在灵车之前。
灵车的大小、装饰等都有等级差别哦,富贵之家仪仗繁多,僧尼道士念经,一路抛撒纸钱呢。
到了墓地就该“下葬”了,墓地上先掘好墓圹,铺垫石灰、木炭,树碑圹前。
灵车到达后有祭奠,然后把灵柩放入圹中,叫窆,再把随葬品放在棺木旁,用棺衣覆盖,最后用土掩圹,筑土成坟。
葬毕要“反哭”,主人用灵车奉重而归,回到殡所或祖庙停柩之所升堂而哭。
之后还有“虞祭”,是为了安死者的灵魂,士设三虞,大夫五虞,诸侯七虞,虞祭时要为死者正式设置神主。
虞祭后有“卒哭”之祭,意思是止哭,丧主在祭后就“止无时之哭”了。
卒哭后次日,要把死者的神主敬奉祖庙,依照昭穆次序安放在神座上,与祖先一起合祭,这就是“祔”。
从虞祭开始,祭祀就改丧祭为吉祭了。
之后还有小祥之祭等,满一周年时举行,小祥时会以栗木重新制作神主呢。
古代葬礼讲究的东西是不是很多,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呢。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