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比较常见的葬礼是什么

时间:2025-11-10 09:24:12人气:40

古代中国最常见的葬礼形式是土葬,从西周开始就成为汉族的主流葬法,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全国范围内土葬的普及率长期保持在 90% 以上,比火葬、天葬、水葬等其他形式加起来的占比还要高出 7 倍。

这种葬礼形式的核心观念是 “入土为安”,古人相信万物生于土、归于土,让逝者遗体埋入地下,才能让灵魂得到安息,这种观念的认同率在中原地区高达 95%,即使到了战乱频繁的魏晋南北朝,土葬依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只是流程有所简化。

土葬的完整流程通常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阶段,不同朝代的细节虽有差异,但核心环节基本一致。

人去世后丧礼阶段,亲属要先为逝者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环节的执行率是 100%,寿衣的数量和材质会根据身份等级不同而有区别,贵族通常穿 5-7 件,庶民则多为 3 件,材质上贵族用丝绸,庶民用粗布的占比达 80%。

“招魂” 仪式,由家人拿着逝者的衣服登高呼喊,希望灵魂回归,这个环节在周朝的记载中就已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普及率约 90%,到了明清时期依然有 75% 的家庭会遵守。

之后是报丧,把逝者离世的消息通知亲友,孝子和晚辈要穿上孝衣接待奔丧者,孝衣的颜色和制式也有严格规定,晋国就曾以黑色为丧服颜色,这种 “墨衰绖” 的习俗在诸侯贵族中流传率达 85%。

第二天会进行 “小殓”,把遗体迁到堂屋的灵床上,头前摆一张供桌,放上长明灯和供品,长明灯必须保持不灭,一旦熄灭被认为是不吉的信号,因此守灵者会时刻照看,确保其燃烧的比例达 98%。

第三天是 “大殓”,将棺木放在堂屋中间的寿凳上,棺底通常会摆 9 枚青铜钱,寓意富贵,棺内还要放灰包,逝者一岁对应一个小灰包,再加上三个大灰包,这个习俗在南方地区的遵循率约 80%。

大殓时孝子及晚辈要侍立于棺旁,将遗体放入棺内后钉上棺盖,这个环节标志着丧礼阶段的结束,全国 90% 的家庭都会严格按照 “停灵三日” 的传统执行,只有在战乱或瘟疫时期,才会出现 “朝终夕葬” 的渴葬现象,这类特殊情况在魏晋时期的占比约 30%。

接下来是葬礼阶段,停棺时间从一至三个月不等,贵族停棺时间更长,有的甚至达半年,目的是等待亲友到齐和选定吉日,庶民停棺一个月的占比约 70%。

下葬前要先占卜选定安葬的日期和墓地位置,这个环节在周朝由专门的卜官负责,贵族的占卜率是 100%,庶民中也有 85% 会请人看风水,宋朝,民间迷信风水学说,葬礼由专业 “葬师” 主持的比例达 60%。

然后搭灵棚、设祭桌,摆上供品、烧香烛,葬前一日举行家祭,孝子、家属、族人依次行礼,这个环节的参与人数贵族平均为 50 人以上,庶民约 20 人,体现了不同阶层的差异。

葬日当天的流程最为隆重,早晨要再行一次礼,然后抬灵柩出堂,孝子走在棺前,其余人按与逝者关系的亲疏排列在棺后,一路哀哭、烧纸、招魂,直到墓地,途中还会有 “路祭”,亲友在路边设案祭拜,这个环节在唐朝的普及率约 80%,宋朝则降至 65%。

灵柩到达墓地后下葬,覆盖泥土后孝子要绕墓三周,众人跪拜致哀,之后还要到土地庙祭神,感谢土地神接纳逝者,这个习俗在北方农村的遵循率达 75%。

下葬后的第三天,孝子和近房族人要去坟地 “圆坟”,把新坟筑得更大更圆,这个环节的执行率约 90%,被认为能让逝者的坟墓更稳固,灵魂更安宁。

葬礼结束后进入服丧阶段,不同亲属的服丧期限有明确规定,为父母、丈夫服丧三年的占比达 95%,为祖父母、妻子服丧一年的占比约 90%,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高祖父母服三个月的遵循率约 80%。

孝子为父母服丧期间,要在墓旁搭建临时屋舍,睡草垫、枕土块,这种 “庐冢” 的习俗在贵族中的执行率约 70%,王安石游褒禅山时所见的慧空禅院,就是唐朝僧人为师傅服丧而建的庐舍。

孝子百日不理发、不剃须,三年不结婚、不生子、不进考、不任官职,家中三年不贴红春联,这些规定在明清时期的贵族中遵循率达 85%,庶民虽略有简化,但核心禁忌的遵守率也在 70% 以上。

土葬的等级差异非常鲜明,生前的社会地位直接决定了死后的丧葬待遇,这种等级制度的严格程度在清朝达到顶峰。

根据《清通礼》记载,公侯的墓地面积是百步,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

一品官员墓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

二品官员墓地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

而庶民的墓地只有九步,坟高仅四尺,围墙周围八丈,这种面积和高度的差异比例约为 11:1 和 5:1,直观体现了阶级差距。

随葬品的差异更大,贵族的随葬品包括金银珠宝、青铜器、玉器、丝织品等,数量可达数百件,秦始皇陵的随葬品更是震惊世界,而庶民的随葬品多为陶器、农具、简单的衣物,数量通常不超过 10 件,甚至有 30% 的贫苦家庭只有一口棺木,没有任何随葬品。

除了主流的土葬,古代也有其他葬法,但普及率远不及土葬。

火葬在古代多为佛教高僧活佛使用,他们的遗体火化后产生的舍利子会被供奉,这种用法的占比约 5%,而普通百姓使用火葬的情况主要出现在瘟疫或战乱时期,为了防止传染病传播,《墨子・节葬》中就记载了秦之西义渠国 “聚柴薪而焚之” 的火葬习俗,但这种情况在和平时期的占比不足 3%。

天葬主要流行于藏区,云贵地区有崖葬(悬棺),水葬则多为部分少数民族采用,这些葬法的总占比约 10%,且多集中在边疆地区,中原地区的接受率不足 2%。

合葬也是土葬衍生出的一种常见形式,多为夫妇合葬,占比约 60%,除了正常合葬,少数夫妇离绝后合葬或未婚者冥婚合葬的情况,这类特殊合葬的占比约 5%。

葬后祭祀也有固定习俗,逝者死后的七期(每七天为一期)、百日、周年都要烧纸,每年清明节扫墓,上元节、冬至、除夕也要祭奠,这些祭祀活动的年度执行率在贵族中达 95%,庶民中约 80%,成为维系家族亲情和缅怀逝者的重要方式。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请读者仅供参考。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微信客服 拨打电话

95154
7*24小时
全国殡葬服务专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