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人下葬风俗有哪些
河南老人下葬风俗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讲究哦。
在老人弥留之际,儿女、孙子等直系亲属会守候在病榻前,这叫“送终”。
大家都希望老人能在子孙陪伴下离开,觉得这是一种亲情的陪伴,能让老人交代遗愿。
老人“落气”时子女在场,就称“得济”,不在身边则称“不得济”。
老人去世后,子女才能放声痛哭,然后要马上把遗体从床上抬到堂屋,下铺麦秸和草席,让老人仰卧,手脚伸直,头朝大门,还要用火纸掩面,嘴里放“噙口钱”,一般是用银子少许用红线拴着,现在也有用硬币替代的。
坐北朝南的房子,男性遗体放客厅东边,女性放西边。
接着要去院门外远处烧“倒头纸”,同时放一挂鞭炮,把死讯告知乡邻。
乡邻们听到后会自发到逝者家中帮忙料理丧事,这就是俗语说的“红事请,白事窜”。
主家会告知远方亲友,男性逝者必须通知其外婆家人,女性逝者必须通知娘家人。
入殓环节,儿女要为逝者擦拭身子,就是“沐浴”,寓意让其干干净净离开人世。
趁着遗体还有余温,要脱去生前衣物,穿上寿衣。
寿衣讲究“穿单不穿双”,常规是“五领三腰”,现在基本是七件,即上七下三。
穿好后,要用麻批捆住双脚,叫“绊脚索”。
过去没有水晶棺的时候,穿戴后就直接放入棺木,现在则多是先移入水晶棺停柩待葬。
入殓时,长子要用头上白孝布捧逝者腰臀放入棺材后取出,棺材盖不完全闭合,方便瞻仰遗容。
还要在灵柩大头正中贴上用白纸书写的灵位。
在逝者去世的当天傍晚,子女等要到当地的土地庙向土地爷报告死亡消息,这叫“报小庙”,让逝者魂灵暂时栖身。
没有土地庙,一般到村外十字路口也算完成。
夜里还要带逝者生前睡过的铺草和席子到村头的十字路口焚烧,叫“烧铺”,现在很多地方把烧铺和送路合并执行了。
亲属要“披麻戴孝”,根据血缘关系远近,丧服有不同规范。
儿子、儿媳、女儿等为重孝,要戴特定长度和样式的孝布,脚穿白鞋,持缠以白纸的重丧杖。
曾孙辈则在孝布上绑一红布条,称“隔辈人红孝”。
下葬日期通常会请阴阳先生来“看日子”,停灵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七天。
棺材习惯用柏木,楸木、松木、桐木等,不能用榆木,“榆”与“愚”字谐音。
还讲究木板厚度和块数,不同的规格有不同的品级。
灵柩运达墓地后,主祭孝子要跳入墓穴亲自挖土数铣,表示为老人“安家”,同时要向下葬人叩头邀请受劳。
下葬之后,要根据阴阳测定方位,调整灵柩位置,然后铺铭旌于棺盖,放吃食罐于头位,放长明灯于脚位,再填土成墓,最后焚纸致哀。
有的地方,亡者重孙送丧时,男持红纸灯笼,女持红纸小旗,按男左女右插于坟头两侧。
在焦作温县等地,下葬前会由女儿、儿媳下墓穴扫地,叫“扫墓”,女儿往外扫,媳妇往里扫。
还有些地方,黑色棺材上会蒙上一块长七尺的红色棺罩,这是女儿、女婿买的,叫“铭旌”。
长子长孙要举引魂幡招魂,引魂幡是用彩纸做成的彩球,挑在树枝做成的高杆上。
男孝在前,女孝在灵柩后,亲属跟在更后面,男孝子都手拄哀柱,哭号着引灵柩缓缓进入墓地。
下葬后,圆坟等习俗,一般是在安葬后的第三天,家人会前往墓地,为坟墓添土、修整,寓意让逝者的“住所”更加稳固舒适。
这些风俗体现了河南地区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承载着人们对生死的理解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