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下葬不用棺材吗为什么
回民下葬通常不用棺材哦。
回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他们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
在回族的观念里,人是由真主创造的,来自于泥土,死后也应该回归泥土,这就是所谓的“入土为安”。
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来自真主的恩赐,死后将身体直接葬于土中,是一种自然、清净且圣洁的方式,符合伊斯兰教的教义要求。
使用棺材,就好像把尸体与泥土隔开了,违背了这种回归自然的理念。
从宗教经典和学者的解释来看,清咸丰时回族宗教学者蓝熙所著《天方正学》说:“清真殡葬,不需棺椁,以身归土,因其清净也”。
意思就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殡葬方式,不需要棺椁,让身体直接回归土地,是这样做是清净的。
清代穆斯林学者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也提到不用棺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人本来就是来自于土,最后应该返本还原,复归于土,这是自然规律;
二是清净,人的血肉葬于大地会化为泥土,就像把不洁之水投入江海中,会被净化,而把尸体放在棺材里,就好像把不洁之物放在容器中,反而会更秽浊。
回族还提倡薄葬和速葬。
他们有句谚语叫“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白布”。
意思是说,不管一个人生前贫穷还是富有,死后都是用三丈六尺白布缠身下葬,不会财富的多少而有不同的丧葬规格。
在他们看来,厚葬并不能减轻一个人生前的罪孽,不会增加他的善功,死后厚葬还会加重未亡人的生活负担。
回民下葬时不会使用棺材这种相对“奢侈”的丧葬用具,而是选择简单的白布裹身,这既符合伊斯兰教“葬必从俭”的要求,体现了他们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从历史角度来看,早期的穆斯林很多是游牧民族,他们过着不断迁徙的生活。
在迁徙过程中,有人亡故,很难去准备棺材等丧葬用品,也不便于携带棺材行进,通常是简单地就地掩埋。
这种丧葬方式经过长期传承,逐渐成为了回族的传统习俗,并一直保留至今。
当回民去世后,丧葬流程是这样的。
亲人会请阿訇念经,然后为尸体净身,穿上“开凡”,就是尸衣。
接着在尸体的口、鼻、耳、眼等处放上一些香料。
之后把尸体移进清真寺送尸用的长匣“塔布提”内,阿訇及众亲友面对“塔布提”站立,阿訇口诵《古兰经》举行“站礼”仪式,这有点像遗体告别。
仪式结束后,就把尸体抬至坟地掩埋。
墓坑一般深约二米,会在坑的西壁掏一个上圆下平、高约一米、长可容身的洞,将尸体头北脚南,面向西侧卧于洞内,封上洞口,再填上墓坑,坟堆做成鱼脊形。
整个过程中,亲友不得哭泣,妇女也不许送葬,葬后三日还会祭坟,请阿訇到坟地念经。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历史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回民形成了下葬不用棺材的习俗,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回族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