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农村出殡的出现时间很难确切地去界定呢。
从一些文献记载和民俗研究来看,出殡送葬之礼大约起源于春秋时代。
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载:“孟子曰:上世尝有不葬……则葬埋之礼,疑自此起也。”
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葬埋之礼,而出殡作为葬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
要往前追溯,在周朝就已经有了相关的丧制。
《礼记·王制》中规定天子七日而殡,诸侯五日而殡,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
这里的“殡”就是指停柩待葬,还不完全等同于出殡,但已经是出殡前的一个重要步骤了。
春秋时代又有殡庙之俗,《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就记载“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曲沃是晋宗庙所在地,这也说明当时的丧葬仪式已经比较复杂和规范了。
再往前看,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殡葬的萌芽。
那时候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就产生了殡葬。
当时的殡葬形式比较简单,就是简单地掩埋,用树枝包裹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文化水平也逐渐提高,原始社会的人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这就使得丧葬礼仪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繁琐,出殡这样的仪式也就慢慢发展起来了。
在古代,大敛之后先把柩停放在堂屋前的东侧台阶上,三天后再移到西侧台阶上继续停放,这时便叫“殡”。
在古代人的礼仪中,东侧是主人的位置,西侧是宾客的位置,把灵柩从东阶移到西阶,预示死者已从主人变为客人,将不能久留家中,“殡”字从“宾”字,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后来,出殡的仪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魏晋以后以纸寓钱,称纸钱,送葬时会沿途撒纸钱,就是所谓的“买路钱”。
宋代开始,纸钱在民间盛行。
清末民初,北京出殡时还有专门的扬纸钱者,在遇有路祭时,或过十字路口、河沿、井台、桥梁、祠庙、城门时,都要扬纸钱。
不同地区的出殡时间也有差异。
在中国很多地方,出殡常选在逝者去世后的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
像在晋北农村,老人去世后一般会先找阴阳先生选黄道吉日来送逝者上路入土,通常是七天以后出殡。
冷水滩那边的习俗是停丧3到7日出殡。
而彝族家中有人去世,一般在家停尸时间很短,上午死下午就葬,下午死就第二天早上葬,但忌讳正午出殡。
云南一带的苗族,黑苗一般在早上出丧,花苗和白苗在午后和黄昏出殡,贵州的白苗是天刚亮出丧。
东北黑龙江的赫哲族多在晌午出殡,广东等地的瑶族出殡时间多在中午或午后,他们觉得这个时刻最吉利。
农村出殡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原始社会的萌芽,到周朝的丧制形成,再到春秋时代出殡之礼的逐渐确立,后来各个朝代和不同地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它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和尊重,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