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白事流程 需要干什么
在农村,白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着一套较为繁琐的流程,每个环节都饱含着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际,子女等直系亲属会守在身边,这叫“送终”,没能送终会被视为人生一大憾事。
老人弥留之际,家人会赶紧为其穿寿衣,叫“小殓”。
寿衣不管春夏秋冬,通常都是棉衣棉裤,脚穿棉鞋,男戴黑帽盔儿,女戴莲花帽。
穿好寿衣后,会将死者安放到灵床,身铺黄褥,头枕金,脚蹬银,全身罩以“蒙头”。
灵床前会放一桌子,上面有香炉、散香和一盏“长明灯”,还会插三根打狗饼和一根燃烧的香,并且要不断续香,寓意“续香火”。
老人去世后,家人要赶紧“报丧”。
现在一般是电话通知,但对于长辈或老亲,孝子通常要亲自去跪门报丧,告知吊唁和下葬日期。
报丧后,家族长辈们会围坐在一起“破孝”,依照亲疏关系裁剪孝布,分发给亲友,大家戴上孝布,以示哀悼。
接着就是布置灵堂了,一般会在屋门前设灵棚,棚内前挂“央帐”,帐正中贴白纸,上书死者生卒年月日,并配以挽联。
灵堂正中摆放灵柩,前面设牌位、香案、蜡烛及供品等,两边是鲜花与花篮,正后方高悬横幅,下面是死者遗像,通常用黑纱围绕。
之后是“入殓”,叫“大殓”,这是亲人与死者最后一别的程序,十分隆重。
土葬时多用松柏木做棺,棺底先撒草木灰,铺旧被套等,再撒上五种粮食。
抬尸入棺前要“净面”,儿女端着脸盆,拿棉花在死者脸上晃一晃,再拿小镜子照一下,最后把棉花朵围在死者脖子上。
盖棺时,木匠拿锤子钉钉,此时,孝子孝女要呼喊“躲钉”。
如今实行火化,这一程序简化,火化后孝子会选择选购骨灰盒。
入殓后要“守灵”,孝子孝女或亲朋会轮流值班,日夜不离死者。
守灵时要保持灵堂安静,不能吵闹,还要注意续香和不让长明灯熄灭。
有的地方守灵人可以在灵前打麻将、玩扑克或闲聊,这样能让孝子们得以休息。
出殡前一日下午,死者的本族亲人会做斋祭奠,俗称“饺子供”,还会吹喇叭、行大礼、哭丧。
出殡当日,亲戚要逐家上吊礼,现在大多改成送现金了。
丧主一般会以大锅菜招待亲友,对女死者的娘家人或男死者的老娘家人,会设酒宴款待。
出殡当天,早晨要差人挖坟坑,叫“开墓”,动土前先放炮(现在很多地方已取消),然后由长子先挖第一锹土,之后再由开墓人挖墓穴。
起灵时,由死者的长孙执引魂幡,孝子举孝棒在院子里向亲朋好友谢孝。
长子要在棺木前摔盆,这个盆叫“老盆”,盆碎得越彻底越好,寓意老人从此了却尘缘。
棺木抬出后,放在专用木架上,由乡亲们轮流抬着(现在火化的话,尸棺直接抬上灵车)。
出殡路上,每到岔路口、转弯处,都要停下进行“路祭”,燃放鞭炮、焚烧纸钱,为逝者指引方向。
孝男们边走边哭,走几步司仪会喊“谢乡亲”,孝子等人便转回头跪拜在地,等灵柩近了,再转身前行,直到出了村口才可上车。
灵柩到坟坑前,由孝子选好方向,乡亲们用大粗绳将棺材兜起,稳稳下坑,调整好位置,将“食罐”置放于棺材正前方,盖上“苦棺席”。
然后吹鼓手吹下葬曲,燃放鞭炮,焚烧纸钱花圈,众人开始填土。
孝男孝女要嚎哭,男左女右绕坟正反各转三圈后,跪地大哭,这叫“转坟”。
等坟埋好,将引领幡、哭丧棒和特留的花圈插到坟头上。
安葬结束后孝眷脱掉孝衣返回家中,进门时,有的地方要在大门口一侧摆放盛水的瓦盆,里面放菜刀和勺子,切好的馒头片,每个人进门时要拿起菜刀在盆沿上蹭两下,用勺子在水里搅几下,然后拿一块馒头片咬一点吃,剩余的扔到房上,这叫“抢富贵”。
殡后第二天早晨,孝子孝女要上坟祭奠,叫“圆坟”,主要是将坟头整理一番,修正、修圆。
从老人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祭,称“一七”“二七”,一直祭到“七七”,这叫“烧七纸”。
当七数与日历上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重合时称“犯七”,遇“犯七”去坟上烧纸,要在沿途路边插上手工糊成的小旗子。
之后还要烧“百天纸”“周年纸”,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