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礼仪有哪些种类和作用
白事礼仪是指在丧葬过程中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它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也会有一些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白事礼仪种类。
送终是白事礼仪的开始阶段,当老人生命垂危时,子女等直系亲属要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
这一礼仪体现了子女对老人的最后关怀,被认为是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在一些观念中,有没有子女送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更衣是在死者弥留之际,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
寿衣的款式和数量各地有不同讲究,通常要求是单数。
有的地方还会用白线扎腿,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
报丧是指死者咽气后,家人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告知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这一礼仪是为了让亲友及时知晓死讯,以便他们前来吊唁或参加葬礼。
烧倒头车是在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孝女烧纸七刀半,在门外烧纸车、纸马。
有些地方也叫“烧落气纸”,同时还会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送纸也叫“报庙”,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
这一礼仪与当地的鬼神信仰有关,认为这样可以让死者的灵魂得到超度。
吊纸即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
亲友前来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入殓是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掩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
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但在江苏徐州及周边地区,却是脚朝里头朝外。
送行是入殓后,孝子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旧衣,端着灵牌,前往五道庙迎接亡魂。
吹鼓手奏哀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三周,呼死者上车,后将命纸、旧衣放入纸车中焚烧,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
出殡又叫“出山”,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
出殡之前,先要辞灵,“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抬棺即将起行,“摔瓦”仪式,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叫“吉祥盆”。
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落葬是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祭日是死人埋葬第3天,亲人到坟前祭祀,用秫秸7根,横三竖四插在坟上,叫“为死者插房子”,坟头重新填土,谓之“圆坟”。
每7天一祭,直到“七七”,“五·七”时祭奠规模较大,家中儿女均到,坟前烧纸祭奠。
死者死去100天,谓之“百日”,儿女均到,死后一、二、三周年,均举行仪式,儿女亲友持纸帛、供品到坟前祭奠,设酒席款待亲友,谓之“做周年”。
白事礼仪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从情感层面来说,它为家属提供了一个表达悲痛的途径,送终、哭丧等环节,让亲人能够在仪式中释放内心的哀伤。
同时,白事礼仪也有助于凝聚家族成员,在丧葬过程中,家族成员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各项仪式,这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白事礼仪还承载着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通过一系列的仪式,表达对死者的敬意,让死者得以安息。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白事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代相传,保留了民族的文化记忆和价值观,其中蕴含的孝道观念等。
白事礼仪中的一些规范和习俗,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它让人们在面对死亡时,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范,避免混乱和无序。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