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过世安葬讲究哪些风俗呢
老人过世安葬有许多风俗讲究呢。
在老人临终之际,就有相关风俗。
有些地方讲究“冷尸不入厅堂”,要在老人离世前将其抬放至家中大厅。
要是老人在外断气,通常不能抬回家中。
同时,家人会趁老人身子尚柔软时为其沐浴,这被称为“洗汤”。
沐浴用水要洁净,有的家人还会预先到山泉取水,在取水处点烛燃香并掷落几枚铜钱或硬币。
洗完后,要为老人穿上子女提前置备的全新寿衣,一般是衫三件、裤四条,最后用一块白布盖在逝者身上,并在白布上贴上一排银锭。
老人去世后,要进行报丧。
孝家会安排族亲到外家,主要是舅氏家和出嫁女儿家告知老人去世的消息。
外家得知后会准备三牲、九礼等前往奔丧,且一般不能超过午时,不在孝家过夜。
按照习俗,外家没来,亲人不得将死者入殓下棺,不然会引发外家对死者死因的怀疑。
入殓也有诸多讲究。
通常会在死者逝世后第二天或第三天的某一吉时进行。
旧时用棺木土葬,棺木底部会放一块刻着北斗七星的长木板。
棺椁底部要放置木炭、石灰,十二块(闰年加一块)瓦片,其中一块写有逝者生卒年月,还要用白布包裹做枕头。
逝者安放入棺时要平整不偏分毫,亲人则需跪地恸哭。
守灵也是重要的风俗之一。
逝者的儿孙要在死者出葬前,无论白天夜晚,轮流在灵堂守护,以防出现意外事故。
在守孝方面,旧时儿子要庐墓三年的习俗现今已逐渐摒弃,但仍有一些讲究,孝子百日内不得剃头、理发,当年不得贴春联,未成年男女不得谈婚论嫁等。
出殡仪式同样有不少规矩。
一般在确定日期的凌晨开始,儿孙辈及媳妇辈要戴麻帽穿上麻衣裤,未婚小辈穿白衣贴上小块红纸。
送葬队伍中,敲锣人鸣锣开道,手提长明灯的人引路,沿途要撒纸钱、点路烛、燃放鞭炮。
到达预定地点后,逝者家人及至亲要在停放棺木的地方前后绕行三圈,告别遗体。
当灵柩到达墓地,逝者家戴孝的至亲会给所有送葬人分发红包,称为“满堂红”。
送葬亲朋返回时,逝者家要准备热茶,杯中放两粒红枣或橘饼丁,炒糯谷、炒豆子分给亲友,意指“蓬蓬发”。
安葬时,墓地的选择很重要。
很多地方会请风水先生挑选合适的墓地,认为好的风水能福荫后代。
墓地要选在地势平坦、背山面水之处,忌讳在低洼积水或地势陡峭之地。
下葬也要选吉时,由风水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等推算得出。
下葬后还有后续风俗。
在逝者入土安葬后的第三天早上,亲属要备好祭品到墓地祭拜,燃烛上香,每位亲人用锄头铲上几铲土盖在坟上,这叫“享土”或“上土”。
从逝者去世第一天到第七天是“头七”,家人要到逝者灵位和照片前哭吊和祭奠,其后每7天一次,直至第四十九天,共计7个七,称为“完七”。
完七时,孝子手腕系的白布带方可解下焚化。
有些地方还有做功德或做法事的风俗,即请和尚、道士为死者念经超度,法事最后会烧灵屋,希望逝者在冥间能安乐度日。
在一些地区,人死后若干年(大约8到10年),亲属还会将棺木起出,把死者的遗骨放入陶罐中,另择地安葬,这就是二次葬,叫“捡金”。
不同地区还有一些与丧葬相关的服饰讲究,如视送葬人与死者的亲缘关系,穿戴不同的孝服,现在很多地方已简化,多由佩戴黑纱、白花所代替了。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