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遗像都是黑白的吗怎么办啊

时间:2025-11-13 09:11:47人气:25

你是不是一直觉得遗像就该是黑白的,这真不是绝对的规矩,里面藏着很多历史原因和现实选择,咱们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对比来说清楚,你就知道该怎么选了。

先看过去的情况,很多人觉得黑白遗像是老传统,古人根本不这么用。

明清时候流行的“祖容像”都是彩色的,就像清嘉庆年间的《鲍氏祖容像》,画了四十九个人,每个人的衣着都华贵艳丽。

明代《金瓶梅》里也写过,西门庆给亡妾李瓶儿画的遗像,是“大红妆花袍儿,白馥馥脸儿”,彩色的样子让众人都觉得俨然如生。

那为什么后来黑白遗像成了主流?核心是成本和技术的问题。

19世纪照相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社会精英的遗像开始用照片,但当时一张海报大小的黑白照片要两元,在1892年的上海,这笔钱能租一整栋小洋房。

彩色照片就更贵了,1935年柯达才推出首款商用彩色胶卷,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都没突破彩色胶卷的技术壁垒,70年代初上海一张十二寸的着色黑白照片要价九元,而普通职工月工资才三十元,大部分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再看数据对比,80年代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1981年柯达在北京成立办事处,上海感光胶片厂也开始生产彩色胶卷,价格只有进口胶卷的三分之二。

1984年国产照相机产量超过一百万架,彩色胶卷年消费量突破一千万卷。

这时候彩照开始普及,但黑白遗像依然没被取代,当时彩照有个大问题——容易褪色。

1995年的家庭百科全书就提到,彩照需要用冰箱冷藏、密封袋装等方式保存,最实际的还是留一套黑白照片和底片。

而黑白照片和炭精画的“永不褪色”特性,刚好契合了遗像长期保存的需求。

同时,彩色照片越来越多地用于记录日常生活,1983年上海黑白照相的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一半,到1989年就不足一成了,这种对比让黑白照片逐渐和“怀旧”“逝去”绑定,慢慢形成了大家印象里的“传统”。

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彩色遗像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两者的选择也有了明确的参数参考。

传统黑白遗像的标准尺寸一般是2.2厘米×3.2厘米,这个尺寸源自早期照相技术限制,至今还是很多殡仪馆和公墓的通用标准。

现代彩色遗像的尺寸更丰富,5寸(8.9厘米×12.7厘米)、6寸(10.2厘米×15.2厘米)、7寸(12.7厘米×17.8厘米)都很常见,其中5寸大小适中,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尺寸。

在底色选择上,黑白遗像配白底是最稳妥的搭配,这种组合能让人像更清晰,符合大多数人的视觉习惯,和灵堂的白色布置也很协调。

彩色遗像则大多配深蓝色或藏青色底,这种底色能中和彩色的跳跃感,既保持庄重又不会太压抑,比白底搭配更自然。

从使用场景来看,家庭灵堂用5-6寸的遗像最合适,公墓或殡仪馆展示则可以选7寸的大规格,不管是黑白还是彩色,长宽比例保持在3:4左右最符合人眼视觉习惯。

注重传统仪式感,黑白遗像的分辨率建议达到600dpi,冲洗出来的效果更好也更易保存,南方常用的规格是203mm×254mm,北方则多是210mm×294mm。

想保留逝者生前的鲜活模样,彩色遗像可以选清晰的生活照,只要底色选对、尺寸合适,同样能表达尊重。

民国时期阮玲玉逝世时,《现象》杂志就用了她的彩色遗像做封面,当时也没人觉得不妥。

现在的印刷技术早就解决了彩照褪色的问题,优质彩色照片的保存时间能达到几十年,和黑白照片相差无几。

选择黑白还是彩色,本质上是对逝者的纪念方式不同,没有绝对的对错。

你更倾向于传统的庄重感,黑白遗像搭配黑色镜框,再加上黑纱悬挂,完全符合大众对仪式感的期待。

你想让遗像更贴近逝者生前的状态,彩色遗像能让亲友想起更多温暖的回忆,这种选择也越来越被大家接受。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请读者仅供参考。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微信客服 拨打电话

95154
7*24小时
全国殡葬服务专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