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葬队伍叫什么名字
古代送葬队伍有个比较常见的名字叫“执绋”,有人叫它“执引”。
在古代,出殡的时候灵柩是用车拉的,送葬的亲友得挽着牵引灵车的绳索走,这就叫“执绋”。
“绋”也写作“綍”,就是牵引灵车的绳索。
《礼记·曲礼》里就说“助葬必执绋”。
按照《周礼·地官·遂人》及《礼记》的《丧大记》《杂记下》等篇的记载,周代天子下葬,要用六根大绳挽车,这叫“六绋”,帮忙执绋的据说有一千人;
诸侯是“四绋”,五百人帮忙;
大夫则是“二绋”,三百人来执绋。
《晋书·礼志》里说:“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
到了唐朝,元陵的制度是用三股细麻拧成的绳索系在辒辌车上作为挽绳,一共六根,每根长30丈,围7寸,执绋的是虎贲军一千人。
三品以上官员用四根牵引绳,六品以下用两根,执绋的人都要戴布头巾,穿布深衣。
后来呢,送殡行列两旁拉两根带子,这就是执绋旧俗的遗迹,慢慢地,“执绋”就成了送葬的别称啦。
除了“执绋”,古代送葬队伍还被叫做“送殡行列”。
送殡行列里有鼓乐、松活、纸活、花圈、挽联、执事、僧道、孝属、亲友、灵棺、送殡的车轿等等。
在清代,汉人出殡的行列就挺有讲究的。
最前面是开道锣,用来开道。
纸糊的“引路王”一对,“打道鬼”一个,这“引路王”和“打道鬼”都高一两丈,头很大,身披铠甲,脚下还有木轮,可以推着走。
铭旌,这是一种幡形的长亭,中间用红绸金字,写上死者的官衔、生平事迹等。
铭旌大概高两丈,宽三四尺,得用8人、16人或24人来抬,四角还有拉纤绳的人。
后面还有香幡、筒幡,一般有4对、8对、12对不等,金执事,金卧瓜、金立瓜、金钺瓜、金天镫、金拳、金掌、金兵等符,清道用的飞虎、飞凤、飞熊、飞豹、飞鱼等不同图案的大旗,一共有8对。
还有五半堂或三半堂执事,四人抬的影亭一座,里面挂着死者放大的影像,四人抬的引魂轿一乘,绿轿围子,黑纱帘内供着死者灵牌,再有就是官鼓大乐一班,通常有9人,包括一对大号、四面堂鼓、一对唢呐,一面九音锣,清音锣鼓9名,2人抬一小鼓,4人吹笛,1人打小锣,1人手拿皮鼓指挥。
满人的出殡仪仗执事也有自己的特点,是根据满汉、官品、臣民来定的,还会用自家所属的旗做标志。
出殡的时候,先是按照八旗旗色的标志,立幡架子,挂上本旗的幡,中间绣着一条大龙,插在幡架子中间,由16人或24人抬着在前面导行。
门纛一对,就是旧时满军当中的大旗,标枪旗子,有8杆至24杆。
功名牌是红色的,正面写着死者生前的功名和官职。
后面还有金执事七对,飞熊、飞虎、飞鱼旗若干对,虎头图案的肃静、回避牌四对,刀、枪、剑、戟、鞭、锏、锤等古代兵器仪仗若干,四人抬影亭一座,四人抬引魂轿一乘,映日伞两把,大扇两把,鹰由二人栓架,狗由一人牵引,骆驼由二人牵引,刽子手两人身穿号衣,手提屠刀、锁链,大清国旗三角大龙旗,大伞两柄,大黄伞盖一柄,大黄彩亭一座,里面供着死者生前皇上赏赐的各种物件,管鼓大乐一班。
古代送葬队伍的名字和组成还挺复杂的吧,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都有不一样的讲究呢。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