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葬仪式有哪些流程
古代送葬仪式的流程挺复杂的,咱慢慢说哈。
人刚去世的时候,家里人得先给死者沐浴更衣。
这可不是简单的洗澡换衣服,得用酒精,清水仔细擦拭身体,男性要剃头,只剃前面不剃后面,说是“留后”。
然后给死者梳好头,修正遗容,再穿上寿衣。
寿衣的讲究可多了,一般是单数,三件、五件这样。
不能有扣子,领子得撕开个小口,扣子、领子这些词谐音不好,怕把儿子、孙子“挂走”“扣住”“领走”。
换好寿衣后,要把死者安置在灵床上停灵,头得对着屋门。
头前摆个小供桌,点上焖灯,放上水果、五谷、点心这些供品,一碗装满饭菜、放着一双筷子的“倒头饭”。
同时燃香,香两头都点着,横放在香架上,叫“倒头香”。
桌前地上放个烧纸瓦盆,家里人就在这儿举哀焚纸。
有的人家还会在门外焚烧纸糊的轿子,叫“烧倒头轿”,说是让死者灵魂乘轿上西天。
接着就是报丧了。
家里人要在宅院门口贴“门报儿”,上面写着“恕报不周”,“恕不遍讣”,“×宅之丧”。
门报儿写的时候有讲究,丧字不能写两个口,“恕”和“周”字里的口也得用“×”,“△”代替,意思是家里走了一口人,别再带走其他人了。
旁边还得贴“铭旌”,叫“殃榜”,一般用长幅布帛,写在木牌上,上面写着死者的姓名、字、号、官职还有生卒年月日,大多是阴阳生写的。
同时,还要在门报儿下悬挂“楮钱纸”,这是用白纸剪扎成的长条穗状纸钱,男性死者的纸钱末端剪成凸字形,女性剪成凹字形。
要是租赁别人的房产,就只能把楮钱纸竖在门框旁边,不能悬挂。
孝子得拿着“六子”,就是报丧帖子,到亲友家报丧。
报丧之后,就是设灵堂了。
灵堂里要摆上死者的画像,供亲友来吊唁。
来吊唁的人,一般都要带些祭品,水果、点心、香烛之类的。
孝子孝孙们得在灵堂里守灵,日夜轮流看着,不能让灵堂里的灯灭了,不能让供品断了。
等把这些都准备好了,就该选个好日子出殡了。
出殡可是个大场面,得请阴阳先生选个吉日吉时。
出殡那天,棺材要从家里抬到墓地去。
抬棺材的人都是有讲究的,得找那些身强力壮、品行端正的人。
在出殡的路上,孝子和亲人们要撒纸钱,这叫“买路钱”,说是给逝者在阴间铺路,让他们能顺顺当当到地方。
送葬的队伍也有顺序,一般是孝子在前,亲友,再后面是抬棺材的人。
送葬的人都得穿着孝服,表情要严肃,不能嘻嘻哈哈的。
到了墓地,要先把墓坑清扫干净。
有的地方还会在墓坑里烧芝麻杆,说是能驱邪。
然后把棺材放进墓坑里,阴阳先生会校正方位,让棺材放得正正的,说是要让逝者安息在风水宝地里。
放好棺材后,家人会把一些随葬品放进墓穴,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是一些金银财宝、瓷器之类的。
孝子们就开始铲土掩棺,把棺材埋起来,再把坟堆好。
埋好之后,送葬的人就可以回家了。
回家后也还有一些讲究。
要先在门口跨个火盆,说是能去去晦气。
然后家里人要吃一顿饭,这顿饭一般都比较简单,不能太丰盛。
之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家里人还要守孝,在服丧期间,不穿华丽衣服和耀眼首饰,不理发、不同房、不会晤亲友、不参加宴会、不进寺庙等,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
这些就是古代送葬仪式的一些主要流程了,不同的地方会有些不一样,但大致上都是为了让逝者走得安稳,让生者能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