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送葬的风俗有哪些呢
山西送葬有不少独特的风俗哦。
在山西,人们很看重为长辈送终,高龄老人过世,最好是有子女在场看着老人离去,这叫“寿终正寝”,被认为是有福气,要是子女不在场,会被人议论说老人无福气,子女也被说不孝。
老人一旦断气,女性子女就要放声大哭,这就是“哭丧”。
哭丧有两层意思,一是表达哀悼悲痛,二是用哭声告知左邻右舍家里有人去世了。
以前哭丧大多是发自内心,妇女们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苦难,哭得悲悲切切,现在有些年轻妇女不太会哭,就会播放哀乐代替,花钱请哭丧婆代哭。
在出殡前一天,山西各地一般会进行“开悼”或“开吊”。
这时要架设灵棚,把棺木移到灵棚里,这叫“移灵”,隆重的丧事还会在灵棚前搭牌坊。
灵棚里会悬挂幔帐,后面停棺,前面设堂,摆上供桌,桌上有灵花、牌位、祭器和祭品,还会挂着死者遗像。
两侧则摆放着各种纸扎和陪葬品,童男童女、金银二斗、摇钱树之类的,挽联、挽幛和花圈等。
开吊后,亲友就会来吊丧,大家都按照“死者为大”的规矩,上香跪拜。
死者的子孙要披麻戴孝,手拄哭丧棍,跪在灵堂供桌西侧的谷草或草垫上,沁县一带叫“跪草”,曲沃等地叫“跪灵”,闻喜一带叫“坐草守灵”。
不同地方吊丧的方式也有些差别。
平定一带吊丧时是奠而不吊,会用猪头、鸡和面鱼等作为“三牲”,用20多个面饼,叫“蒸炉食”,送财物就是“赙”,姻家还会加上酒食,称为“上祭礼”。
闻喜等地吊丧则是奠、赙两兼,一般亲友至少要带两个大馍,每个重2.5市斤,至亲的奠品就更丰富了,除了挽幛、宴席等,还得有80到120个大馍,大馍也可以用现金代替。
兴县一带亲友助丧叫“照什房”,吊丧时只拿纸钱来“烧纸”,第二天还要到灵前一拜,叫“道烦恼”。
五寨等地亲友吊丧一般纸三张,有“三张麻纸一骡驮”的说法,拿来的麻纸要换成纸钱烧化,叫“接纸”。
岚县一带有“管炕”的习俗,就是本家、邻里或亲友帮忙招待宾客的住宿和饮食。
先是“请炕”,丧家根据宾客人数确定炕数,然后请炕主来商量,定下炕家。
“管炕”,祭祖结束后,总管把宾客名单交给炕家,炕家把宾客接到家里,好酒好菜招待,晚上一般吃面条,寓意亲戚往来长久不断。
出殡后宾客要在丧家吃殡饭,饭后再回炕家休息,下午散客,炕家的任务就完成了。
最后是“谢炕”,下葬后第二天中午,丧家设酒席酬谢炕家。
出殡头天晚上,五寨一带有“叫庙”的风俗。
人们觉得亡魂没有阳气,不能与人共处,死后就会到附近寺庙庵观栖身,家人和亲友要抱着牌位,打着引魂幡,提着灯笼,吹着鼓乐去寺庙或其遗址招魂。
设祭之后,一路大哭着回家。
回家后要“开光”,由死者长子用净水给死者擦脸,擦脸的水不倒,由儿孙、女儿及外孙分喝,然后大家绕棺瞻仰遗容,最后重新封棺,打上“银绽”,表示不再开棺。
兴县一带这天晚上讲究“伴灵”,亲友会聚集在灵堂,饮宴通宵。
五寨一带则是由死者的子女、孙子和外孙哭着守灵,叫“哭灵”。
太原等地,亲友会在这天晚上带着香烛、纸钱和果盒到灵前祭拜,叫“辞灵”,大同一带“辞灵”则是在出殡前三天进行。
临猗一带有“暖窑”的习俗,家人要带着香烛、纸钱和酒食到墓穴中祭奠。
闻喜等地,死者儿孙要在墓穴四角点火,意思是把炕烧热,让死者能安睡。
翼城一带,死者儿孙和至亲会在墓穴中用木炭火煎食油饼,叫“暖房”。
出殡时也有相应风俗。
五寨等地,天蒙蒙亮时,由死者长子出门,烧化纸车、纸马等,还得提一罐红豆稀饭,从家门一直撒到坟地,这叫“送乌明头纸”。
闻喜一带则是家人、亲友一起到村外大路口,拜礼奠酒后,把写有死者姓名的牌位插到纸马上烧掉,意味着死者骑马离去,送行时要哭,回来就不再流泪了。
在出殡之前,家人要像死者生前一样,一日三餐为其供奉食物,清晨还要准备盥洗用品,每次供奉时家人都要痛哭,直到出殡为止,就好像死者还未离家一样。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