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需要守灵一辈子呢
在传统习俗中,守灵通常以三天为限,子女要在这期间守候在灵堂内,等待死者的灵魂归来。
有一些人会选择守灵一辈子,他们往往有着特殊的原因和背景。
成吉思汗的守陵人。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开国君主,他去世后,儿子托雷挑选了500户人家作为守陵人,让他们世代守护成吉思汗陵。
这些守陵人终身戴孝,他们唯一的职责就是守护陵墓。
元朝出于尊崇,还为守陵人颁发了特权,让他们不用服兵役、不纳赋税,每年还有补贴。
守陵人这一职业延续了近800年,历经风雨都没有消亡,他们的祭祀仪式与传统也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还有孙中山先生的守灵人谭惠全。
谭惠全是黄埔军校的武术教官,是孙中山近卫队的支队长,曾经在孙中山遭遇险境时,冒险救出了孙中山。
孙中山去世后,谭惠全自愿为其守灵,他来到碧云寺,立誓守护孙中山的衣冠冢。
后来,孙中山的灵柩被送往南京安葬,但谭惠全依旧坚守在碧云寺。
这一守就是36年,直到他去世。
在这期间,尽管恩饷中断,生活十分困难,谭惠全也没有离开。
还有为烈士守灵一辈子的人,八十二烈士指导员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
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第一次来到哥哥当年牺牲的地方,她被哥哥和战友们英勇抗日的事迹深深感染,于是下定决心为哥哥们守灵一辈子。
1969年,李爱云步行到沛县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插队落户到了淮阴。
从那以后,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婉拒了多个优待邀请,一直坚守在哥哥的墓旁。
1992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李爱云还决定把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结合她自身的感受,向中小学生和群众义务宣讲,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在古代,一些特殊的群体也会守灵一辈子,守陵宫女。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皇帝去世后,没有子嗣的妃嫔们会被送到皇陵,许多宫女也会一同前往。
她们要像对待活着的皇帝一样,精心打理皇帝的梳洗、睡觉等事务,每天要在陵前准备好食物,一日三餐地摆放祭品,夜晚还要准备皇帝的衣物和被褥。
她们还要参与祭祀活动,为已故皇帝献舞。
这些守陵宫女们必须在幽深寂静的陵墓内度过每一天,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还有清朝的守墓人。
自宋明时起,家族后人为逝者守墓的制度越发得到推崇,满清入主中原后,继承了这一制度,部分八旗子弟成为职业的守墓人。
在清朝,只有属于满族上三旗,即正黄、镶黄、正蓝的旗人才有资格成为守陵卫士。
这些守墓人的职责包括祭祀、礼仪、维修、内务等,分工十分细致。
清朝灭亡后,仍有一些守墓人的子子孙孙坚守在清朝皇家陵寝的周围。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