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年代的
烧纸这一习俗的历史起源比较早,很难确切地指出是哪一个具体年代。
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给过世的人随葬生活用具的习惯,他们觉得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也需要这些东西来正常生活。
后来钱币出现了,民间就开始在墓葬里放入大量的钱币,东汉时期的雷台汉墓,随葬的钱币就有近三万枚。
但是墓葬里的真钱很容易被盗墓贼惦记,到了南北朝后期,埋真钱的人就逐渐少了,开始兴起使用“纸钱”。
魏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纸质的“瘗钱”,《封氏闻见记》里说“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
那时候纸的价格比较高,只有贵族才能用得起,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汉书》中有“凡鬼神之物,取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今纸钱则皆烧之”的记载,这说明当时贵族们已经有了烧纸钱的做法,但民间最多只是在丧仪中用纸,还没有发展到烧纸的阶段。
到了唐代,有个叫王玙的官员,他把焚纸钱之举引入了宫廷祭仪。
据《旧唐书·王玙传》记载:“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
当时这个做法还引发了争论,反对的人觉得这是荒诞的举措,而赞成的人认为用纸代钱币可以减少浪费,还能让盗墓者不再那么觊觎墓葬里的钱财。
朝廷对这件事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再加上盛唐时鬼神之事比较多,焚烧纸钱的习俗就慢慢蔓延开来,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盛行烧纸钱送葬。
诗人王建曾写过“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的诗句,这也说明当时烧纸的习俗已经很普遍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烧纸的源头是“燔燎”,就是烧柴祭天,上古祭天时要把玉帛牲畜架在火上烧,以此来禀告天神。
也有人认为,烧纸是受到了印度或中亚习俗的影响,印度或中亚人觉得可以用火将祭品传递给鬼神,婆罗门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传递物品的能力。
到了宋代,烧纸的习俗继续沿袭。
宋人陶彀的《清异录》上说,周世宗柴荣葬日,用象征形状的金银焚化,纸钱的形状大似碗口,上有印文,黄色印的叫“泉台上宝”,白纸的称“冥游亚宝”,这说明五代时纸钱已经用雕板印刷大量生产了。
烧纸这一习俗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随葬真钱,到后来的使用纸钱并逐渐流行焚烧纸钱,它反映了人们对死者的怀念和对另一个世界的一种想象。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