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丧事的步骤有哪些
农村办丧事是一个较为复杂且充满传统习俗的过程,不同地区会有一些差异,但大致步骤是相近的。
当老人即将咽气时,子女通常会守护在榻前,这叫“送终”。
老人一旦去世,首先要做的是“烧倒头纸”。
家人会在老人房间内点燃火纸,这象征着告知天地老人已逝。
同时,还要点亮一盏长明灯,寓意为逝者照亮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
接下来是给逝者净面、梳头,条件允许的话还会擦身沐浴,然后为其穿上寿衣。
寿衣的件数通常为奇数,如三件、五件或七件,且忌穿皮裘、毛织物等。
穿好寿衣后,会将逝者从床榻上移置到一块木板上,按照“男正女侧”的方式摆放,即男性死者仰卧,女性死者侧卧。
然后在逝者脸上盖一张白纸,这就是所谓的“下榻”。
之后要尽快请阴阳先生或知客先生来理丧。
他们会根据死者去世的时辰和寿数,确定大殓和出殡的时间,其他相关事宜。
同时,家人要赶紧“报丧”。
一般由老人的子侄们揣着孝布,前往重要亲戚家告知丧事安排,进门通常要先磕头,且需按照辈分从长辈开始通知。
在报丧的同时,家族长辈们会围坐在一起进行“破孝”。
他们依照亲疏关系裁剪孝布,白色的孝布会分发给参与丧事的亲友,不同的孝布样式和穿戴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亲属关系。
晚上会进行“入殓”仪式。
众人小心翼翼地将逝者从房间移至正堂的棺材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安置。
入殓前,棺材里面通常会先以白麻纸裱糊,棺底铺垫煤末或谷壳灰等,还会顺置7棵谷草,铺上新被褥。
褥上摆上5张黄纸,错对陈放两排制钱,共7枚,这叫“垫背钱”。
也有的会在逝者口中放一铜钱,叫“口含钱”。
同时,还会将一些死者生前嗜好的食品和惯用的小件器具放入棺内,作为陪葬品。
入殓后就开始“守灵”了。
停丧时间一般为5天或7天,古稀老丧为9天。
停丧期间,每日早晚孝子们要烧香焚化纸锞,并哭祭一番,还要以家常饭供献。
夜晚,男孝子守在棺首,女孝子守在棺尾,和衣而卧,这就是所谓的“寝苦枕块”。
出殡前一日,通常会将灵柩从室内移放灵棚下,这叫“辞灵”。
门槛外放1只青瓦,前面抬柩的人迈出门槛时,要先将青瓦踩破,然后把灵柩放在两条长凳上,叫“起灵”。
到了出殡当天,“摔老盆”环节。
孝子需将一个老盆用力摔碎,寓意老人从此了却尘缘,一般盆碎得越彻底越好。
“送殡”了。
孙女通常抱灵牌导行,鼓乐、挽幛,后面是灵柩。
灵柩一般放在临时绑扎的类似担架的丧具上,由助丧者肩抬。
男孝子一手扶拉灵布,一手拄哭丧棒拉灵,女孝子则跟在灵柩之后,有的地方女孝子坐马车,个别地方步行。
送殡至一定地点会进行“路祭”。
孝子们面向灵柩燃香、焚化纸锞,跪地磕头。
到达墓地后,就进入“下葬”环节。
安葬前,有的地方会先由女儿和儿媳扫墓,女往外扫3下,媳妇往里扫3下。
灵柩入葬时,棺首朝里安放,然后将一些陪葬品,如“童男”“童女”、盛饪罐等陈放在棺尾两旁,镇物锅放在棺盖上,棺尾放一块画符的瓦片,叫作“镇瓦”。
之后开始封墓门,填墓冢。
柳灵幡要正对墓道插在墓冢上,哭丧棒插成一行。
葬后还有一些祭祀活动。
一般葬后三日会上坟,谓之“复三”。
每七日上坟一祭,谓之“过七”,“七七”则谓之“尽七”。
百日时也要上坟再祭,叫“过百日”。
翌年寿终纪念日谓之“过周年”,三周年称“圆周年”,这些祭祀日的奠仪隆重与否会因贫富而有所不同。
以后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通常也会有例行的祭祖上坟活动。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