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一七到七七讲究时间
在我国传统丧葬文化里,从丧事一七到七七是有不少讲究的,这一系列习俗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与敬重,蕴含着对生死的思考。
先说头七,这是逝者死后的第一个七日,通常是民间最重视的“七”之一。
民间有种说法,头七的时候逝者还有意识,会回家“看看”。
这天逝者的长子要设灵堂,烧纸祭拜,亲朋好友也会一同痛哭哀悼。
人们需要为逝者设灵位,上香叩拜,还要准备菜饭来祭拜,烧纸等供奉逝者需要的东西。
备好后,家人要离开,不能再留在那里,据说这是给逝者回家的空间。
有些地方还会烧“梯子”形状的祭品,寓意着逝者能顺着梯子登上彼岸。
二七谐音“儿七”,一般由逝者儿子参加,女儿和近邻亲属通常不用参加,祭礼相对从简。
丧家只需为逝者供羹饭祭奠,然后进行祭烧就行。
三七又称“散七”,需要逝者儿女参加,村里的近邻和一些主要亲戚也可以来参加。
烧完“三七”后,丧家通常要宴请宾客。
部分地区有这样的风俗,让逝者子女手执香火,到离家附近的三岔路口呼唤逝者姓名,把逝者接引回家中。
也有的会请道士念经拜忏,举行解结仪式。
四七的礼俗和二七差不多,是丧家为逝者供饭祭烧即可。
这一“七”的讲究比较少,一般只需逝者儿女参加。
五七在整个“七七”中是尤为隆重的。
民间认为五七时逝者会最后一次回家看看亲人。
丧家除了要准备酒馔、在灵前上供外,还常常会请僧道为逝者施放焰口进行超度。
有的地方,丧家会把黄纸锡箔用红纸袋装好,写上逝者姓名后再祭烧。
在一些地区还有“喊五更”的习俗,五七的头天晚上,祭桌上设主牌位,到了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灵台前还要应三声“回来了”,然后在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
六七谐音“留七”,意思是亲朋好友不用每个“七”都参加,要留一个“七”出来,六七的礼俗也和二七、四七一样,从简就行。
有的地方有“六七断六亲”的说法,这一天亲戚通常不上门。
一般是由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来祭奠,有由女婿操办的,天未亮时,由女儿或侄女挑供品上坟祭奠。
七七又叫“断七”,“尾七”,是“做七”的最后一个“七”,仪式也比较隆重,算是逝者亲属和逝者的告别仪式。
这一天的礼俗与头七相似,逝者亲属不需要再穿孝衣。
在断七仪式结束后,众孝亲家眷就可以脱去孝服换上吉服、整理仪容了,至此七七圆满礼成。
有些地方会请道长僧人来做道场,说是“保平安”,这一次是为活人祈祷。
从一七到七七,每一个“七”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讲究,这些习俗带着一些神秘色彩,但更多的是人们对逝者的缅怀之情,希望逝者能够在另一个世界安好,同时也给予生者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对生命轮回的一种期许。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