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事七天流程是什么
古代丧事七天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天,人病危快不行的时候,得先给他穿上寿衣。
要是夫妇有一方先去世,寿衣件数是单数;
要是夫妇都去世了,寿衣就是双数,这有“以棉(眠)为安”的意思。
人一断气,要赶紧在他嘴里放枚青铜钱,这叫噙口钱,意思是“口中含宝”,图个吉祥。
还要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放在死者左右手里,一边放一边念“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希望死者去阴间的路上能平平安安。
用麻绳把死者两脚捆住,防止炸尸,等辞灵,入殓的时候再解开。
用一张白纸把死者脸盖上,从头部往下盖,省得亲人看见脸色难看伤心,害怕。
再在尸体上面放把谷草,叫隐身草,呈三角形。
家人还要赶紧去给亲友报丧,报丧的人得倒挟着一把雨伞,到了亲友家门口,把伞柄朝下放在门外,告诉他们死讯还有丧期、葬期这些事。
第二天,一般要给死者沐浴。
孝子得穿素服,撑着伞,提着桶到河边去,烧点纸钱,再往水里丢三枚铜钿,然后汲水回来,用新毛巾给死者抹胸背各三把,这叫“买水浴尸”,完了还要给死者梳鬓整容,修剪指甲。
沐浴完了,要把死者移到灵堂,让他仰卧在殓床上,这就是小殓。
小殓后,在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叫“脚后头灯”,说是给死者照亮路。
还要把死者生前睡过的席子、褥子,再加上一双新买的草鞋,按一定方向在三岔路口烧掉,这叫“烧祭包”。
第三天,这一天很重要,要举行大殓。
一般灵堂停尸三到五天,会选个吉时,通常是涨潮的时候进行大殓,叫“入木”“入殓”“落材”。
先在棺材里放些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然后依次盖上“重被”。
盖棺前,长子要站在屋檐下,大声问“阿爸(,其他称呼,看死者是谁)病好了勿?”众人要齐声回答“好了”,得连问三声,然后再钉棺梢。
这时候,孝子孝孙还有至亲们都要跪拜,放声大哭,跟遗体告别。
死者的亲属在这一天也要换上丧服,这就是成服。
第四天到第六天,这几天主要是守灵和祭奠。
灵堂中间放着灵案,上面供着羹饭,孝幛垂着,香烛昼夜都不能灭。
还会请人来念经超度,一边念一边敲铜磬。
亲朋好友会陆续来吊唁,来的时候一般会送重被,香烛、纸钱等。
来吊唁的人要行跪拜礼,拱手三叩拜,还要上香两次,上香的时候有人会大声说“一上香”,然后把香递给案前的长者,长者把香举到额前,向灵位作揖后插到香炉里,接着“二上香”。
第七天,通常要做“头七”。
从死者去世这天算起,每隔七天就要祭奠一次,“头七”是第一个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要设立灵座,供上木主,家人要每日哭拜,早晚供祭。
有些地方的习俗,在“头七”这天,外嫁的女儿要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得由外嫁女出。
不同地方“做七”的具体做法不太一样,在广州一带,“头七”“三七”“七七”这几个“七”比较重要,叫“大七”,在这些日子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提一只灯笼,要在规定仪式中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叫“争英雄”,大家觉得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
在浙江杭州,是女婿操办“五七”,临安和宁波等地是女婿做“六七”。
“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到这天知道自己死了,会在阴间登上“望乡台”看阳间的家室和亲友。
苏州一带,“五七”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还得端上酒菜设奠祭祀,叫“五更夜饭”,叫“喊五更”。
到了“七七”四十九天,要做“断七”,这时候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说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就可以脱下丧服,换上常服了。
这就是古代丧事七天大概的流程啦,不同地方会有些不一样的习俗和讲究。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