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葬之后还要干嘛呢怎么回事
入葬之后,很多事情要做,这些大多是基于传统习俗,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敬意,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很多地方有“做七”的习俗。
从逝者入葬那天开始算,每隔七天就要进行一次祭祀,一共要做七次,就是常说的“七七祭”。
头七的时候,家人会认为逝者的灵魂会回来看看,会准备好逝者生前喜欢吃的食物,放在灵位前,墓前供奉,还要烧纸钱等。
这就好像是给逝者准备了“口粮”和“钱财”,让他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
后面的几个七,会根据当地习俗,陆续进行一些祭祀活动,有的地方会在每个七都去上坟,有的则是重点做某几个七。
到了七七,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祭祀会相对隆重些,标志着对逝者的一个阶段性悼念。
入葬后100天,“百日祭”。
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祭日,家人会再次前往墓地,带上祭品祭拜逝者,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百日祭就好像是对逝者去世后的一个“百日纪念”,告诉逝者家人没有忘记他,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
周年祭了。
逝者去世一周年,家人会到墓地进行祭祀,通常会准备鲜花、供品等。
在一些地区,周年祭时还会更换墓碑照片,墓碑上原来放的是黑白照片,满一年后可以换成彩色的。
部分地方还有“换孝”的习俗,家属会摘去孝布,改戴黑纱1 - 3年,这意味着从守孝的阶段逐渐过渡到正常的生活,但对逝者的缅怀之情依然在。
不仅仅是一周年,之后每年的忌日,家人一般也会抽空去上坟,祭拜逝者,这是对逝者长久的纪念,是一种情感的延续。
除了这些特定时间的祭祀,在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家人也会想起逝者,会前往墓地,在家中进行祭祀。
有的地方在除夕,子女会把肉菜、烧酒搬到坟前就餐,意思是同死者一起吃年饭,表示孝心。
清明节就更不用说了,这是传统的祭扫节日,人们会带着鲜花、祭品等去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给墓碑擦拭干净,然后摆上供品,上香祭拜,表达对先人的缅怀。
入葬之后,有的地方还有“暖穴”的习俗。
就是在入葬时,入葬后不久,提前在墓穴内放置暖宝宝或点燃艾草(现代公墓多改用电子香薰),象征着“给逝者暖房”,让逝者在“新家”能过得舒适,这就好像我们给刚搬新家的人布置房间,希望他们住得舒服一样。
还有一些地方,在入葬后,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
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还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在入葬后的这些活动中,有些习俗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没有科学依据,但它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情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一直流传至今。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