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入殓过程与民俗的关系
老人入殓是丧葬仪式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和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呢。
入殓之前要给老人穿寿衣,这可有不少讲究。
寿衣要穿单件,五件,七件这样。
不管老人是啥时候去世的,都得穿上棉袄,女性要在上衣外面套上裙子,男性要戴帽子,女性得戴上类似围巾的“手帕”。
寿衣的布料通常不用缎子,“缎子”和“断子”谐音,这在大家看来可不太好。
也有地方没这个禁忌,条件好的家庭还会用缎子做寿衣,条件一般的就用绸子。
给老人穿寿衣得在咽气之前穿好,要是断气以后再穿,就被认为是对不起老人,当地人觉得,那样老人在“冥界”还是光着身子,穿得很破烂,晚辈也会受到别人指责,心里也会觉得遗憾。
穿好寿衣后就该入棺了。
入棺的时间各地不一样,有的三天入殓,有的七天入殓,有当天就入殓的。
入殓前,孝子和亲戚们要在哀乐声中依次叩拜烧纸,要在娘、舅家人的监视下进行。
棺底得先垫上石灰、禾草灰这些东西,用来防腐,然后再铺上棉布托尸。
把老人的遗体抬进棺材的时候,有讲究。
晋东南沁县一带,要把死者的头部用红布围上,然后由长子抱头,4人或6人抬身体,脚先头后出屋,屋外用毯子遮阳或打伞,这叫“上不见天”。
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原来袖口和裤脚系的麻披也要解掉。
遗体放进棺材后,还要在里面放一些东西。
有的地方会在男性死者的右手中放上鞭子,左手中放上馒头,女性死者的双手都放上馒头,鞭子叫“打狗鞭”,馒头叫“打狗干粮”,据说这是为了让死者在去冥界的路上能对付遇到的狗。
还有的地方会在死者头部枕一种特制的凹型空心枕,里面放上五谷等,身上再铺七张银箔,最后从头到脚蒙红布七尺,这红布得由已嫁女儿置备,俗称“铺儿盖女”。
棺内还能放一些老人生前的心爱之物,但不能放毛织物和毛皮制品,民间觉得犯了这个忌讳,老人就会“着毛变畜,错胎转生”。
放好这些东西后,就要盖棺了。
盖棺的时候,死者如系女性,还要请其外甥或娘家人检视穿戴、铺盖,看有没有啥问题,没问题了才能正式盖棺楔钉。
钉棺也有规矩,一般用四颗铁制的“寿钉”,三根楔到底,死者是男性,三根钉为左二右一,女性则是右二左一,另一根寿钉成桃形,叫“主钉”,按男左女右楔入棺盖前一侧。
钉棺的时候,全家要回避,不能哭出声,只有死者的儿子要立在棺旁口喊“躲钉”。
老人入殓的每一个步骤都和民俗观念紧密相关,这些习俗既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关爱,反映了人们对生死和冥界的一些看法和期望。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