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外面为什么还要套椁
在古代丧葬文化里,棺材外面套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棺就是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而椁则是套在棺外的外棺。
那为什么棺材外面还要套椁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哦。
从最实际的角度来看,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护棺材和尸体。
椁通常由较为坚固的材料制成,木材、石材等,它可以为棺材提供额外的防护。
在地下,棺材会面临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的压力、地下水的侵蚀等。
有了椁的保护,棺材能更好地抵御这些外力,减少损坏的性,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尸体。
就好像我们给珍贵的物品套上一个坚固的外壳,让它保存得更完好一样。
古代一些大型墓葬,经历了千百年,当考古人员发掘时,会发现椁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里面的棺材,使得棺材的形制和内部的随葬品等能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
椁还有存放随葬品的功能。
古人相信死后世界,认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需要生活,会在墓葬中放置大量随葬品。
椁的空间相对较大,可以用来放置各种物品,青铜器、玉器、陶器、衣物等等。
海昏侯墓,考古人员就在其椁室中发现了大量的竹简、漆器、金器等随葬品。
这些随葬品不仅是对死者的一种“供养”,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特色。
没有椁,这些随葬品就没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只能放置在远离棺材的地方,不符合古人的丧葬理念。
从文化和礼仪方面来讲,棺椁制度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体现。
在周代,棺椁就已经制度化了。
根据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
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棺椁又称“梓宫”。
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
士不重,但用大棺,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
这种严格的规定,就是为了区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体现封建等级秩序。
只有身份尊贵或地位显赫的人才能够享用椁,椁的材质、尺寸、装饰等都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使用,否则就是僭越。
在一些考古发掘中,通过墓葬中棺椁的规格,就能大致判断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发现有平民墓葬中使用了超出其身份的棺椁,那很是在特殊历史时期,有其他特殊原因。
椁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体现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
一些贵族的椁会制作得非常精美,有的会在椁板上雕刻精美的图案,有的会进行彩绘,描绘神话故事、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内容。
这些装饰不仅让墓葬看起来更加庄重、华丽,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生活得好,同时也展示了家族的财富和地位。
还有一点,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墓葬结构的稳定性。
椁通常是围绕着棺材建造的,它与周围的土壤等相互作用,可以使墓葬结构更加牢固。
对于一些大型墓葬,椁的存在有助于防止墓室坍塌,保护整个墓葬空间的完整,让死者能够“安宁”地长眠于地下。
棺材外面套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着实际的功能,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代丧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