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准备棺材的风俗是哪里的
提前准备棺材的风俗在很多地方都有呢。
像在北方的黄土高原窑洞地区,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家里就会开始准备棺材。
他们觉得60岁是一个重要的岁数,是生命轮回的完整周期,到了这个年纪,就该为身后事做准备啦。
在农业社会,木材得放好几年阴干才能用来做棺材,提前准备能保证棺材的材质好,免得老人去世时匆忙准备,心里不安。
那边的寿材很多都漆成朱红色,还会画一些“二十四孝”,仙鹤祥云的图案,看着特别喜庆。
就像山西吕梁地区,“贺棺”仪式呢,棺材做好那天,亲戚朋友会带着寿桃、红布来祝贺,主人家还会设宴,唱梆子戏,把死亡这件让人忌讳的事变成了热热闹闹的庆典。
在南方也有不少地方有这样的风俗。
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多雨,有独特的“椁房”建筑。
在皖南古村,经常能看到偏厅里放着棺材,为了防潮,外面会用桐油灰密封起来,椁房的梁柱上还刻着“福寿绵长”这样的字,感觉就像是生死都在一个宅子里,人活着住在正房,去世后棺材放在偏厅。
湘西苗族的风俗是把整木凿成“船棺”,这背后还有个说法,是说暗含着他们魂归故里的迁徙记忆。
云南白族准备棺材就更讲究了,他们用生漆混合骨粉涂在棺材上,制作过程得经过“三漆九磨”工序,特别费时间,得花三年才能完成。
湖南农村也是这样,人过了60岁就开始准备棺材。
他们觉得人到了这个岁数,随时去世,提前准备好,给子女减轻负担,自己也能心里踏实。
自己参与挑选木材、制作棺材的过程,保证棺材的品质,做成自己满意的样子。
在湖南,棺材一般用杉木制作,有的是买现成的,很多人还是愿意买杉木请木匠师傅来家里做。
海南方言里把提前为老人准备棺材叫安“寿室”。
家里有老人到了一定岁数,晚辈就会在家中早早筹备,准备好棺材。
这棺材不叫棺材,叫“寿室”,意思是“老人之家”。
准备棺材的时候,有的是直接在棺材店挑现货,有的是家人自己买好喜欢的板材,请木工上门制作。
安好“寿室”那天,一些简单的礼仪,要给老人戴红头巾和红肚兜,还要拜祖先,准备红鸡蛋分给街坊邻居。
陕南山区有句俗话叫“父六十,儿伐木”,就是说父亲到了60岁,儿子要亲自进山选木材做棺材,这体现了孝道的传承。
在陕西关中西府地区,老人也会在临终前给自己准备棺材,他们把这叫“寿材”,要是临终了才准备,就叫“紧材”。
那边的棺材做好后,还会请有名的漆匠来油漆绘画,画上图案,为的是守护灵棺,图个好看。
鲁西南的匠人做棺材时,不能说“死”“亡”这些字,得把棺材叫“喜材”“寿房”。
广西壮族有个特殊的“封钉礼”,最后三枚棺钉得由长子咬住递给木匠,寓意是“子嗣绵延”。
苏北农村把寿材放在堂屋东侧,说是能“紫气东来”;
胶东半岛的人则忌讳棺材正对大门,还会用红布把棺材盖上,逢年过节的时候烧艾草来驱邪。
各地提前准备棺材的风俗不太一样,但都是一种传统,包含着人们对生死的看法,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呢。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