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出殡风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时间:2025-11-10 09:29:59人气:50

河南出殡风俗起源问题,这背后藏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河南出殡风俗的源头没法精准到某一年,但能明确的是,它的雏形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距离现在超过2500年。

春秋时期的丧礼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礼仪,从人刚去世到入殓、殡葬再到葬后祭祀,光核心程序就有40多项,这是河南出殡风俗最早的制度基础。

早期的河南出殡风俗和现在差别很大,春秋时期的灵柩主要靠牛车拉到墓地,而近代河南多数地方都忌讳用车拉灵柩,改成了用人抬,洛阳一带民国时期还流行用“龙头凤尾杠”抬棺,需要十个人协作,比春秋时期的牛车运输复杂得多。

那时候的丧礼程序多,但参加的人主要是亲属,而后来逐渐加入了乡邻帮忙的传统,抬棺的“八仙”是十个人,都是三十到四十岁的中年人,这种邻里互助的模式从明清一直延续到现在。

从具体仪式来看,引魂幡的变化特别能体现时间的痕迹。

春秋时期还没有明确的引魂幡记载,到了古代后期,引魂幡成了亡者财产和宗祧继承人的标志,必须由长子或长孙扛着,争夺扛幡权力的情况很常见。

50年代中期开始,引魂幡逐渐被花圈取代,现在乡村里还有引魂幡,但争夺扛幡权的事已经很少见,这个变化前后只用了几十年,和之前几千年的传统形成了鲜明对比。

守孝期限的变化也很有代表性。

旧时的守孝期限一般是三年,期间孝子不能理发、不能刮胡子,女子头饰要用白色,男子要在帽沿缀白布条,甚至在外做官的人都要请假或辞官回家守孝。

新中国成立后,守孝习俗简化了很多,现在大多是安葬后过周年时再回家祭奠,守孝的服饰也改成了戴黑袖箍,守孝时间从三年缩短到一年甚至更短,这种简化让传统风俗更适应现代生活节奏。

灵棚的兴衰也能反映风俗的演变。

50年代前,搭灵棚、请响器只有少数富豪人家能做到,普通人家根本负担不起。

50年代后,大多人家都能搭灵棚、请响器了,可到了60年代,移灵和搭灵棚被当作“四旧”取缔,70年代后又慢慢恢复,80年代开始搭灵棚再次成风。

从少数人能办到全民普及,再到一度取缔又恢复,短短三十年里经历了多次变化,这在其他传统风俗里是很少见的。

“摔老盆”这个核心仪式从古代一直保留到现在,但细节有了调整。

早期是长媳把“老盆”交给丈夫,带到坟上封入墓中,后来大多地方改成丈夫接过老盆举起来摔碎,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没变,但操作方式更简单直接。

还有纸扎的变化,古代的纸扎主要是金童、玉女、摇钱树、聚宝盆这些臆造品,现在则多了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生活用品,纸扎的数量也从过去的十数人捧着,变成了现在根据家庭情况灵活准备,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出殡时间的讲究也有传承和变化。

古代出殡要择日,夫妇一人亡故必须选单日,双亡则单双日均可,具体时间一般在早饭后,最迟不超过中午。

这个择日的传统现在还在沿用,但时间限制没那么严格了,有些地方也会根据亲友的时间调整到下午,单日出殡的规矩在大多数农村依然保留。

路祭的习俗从明清时期就很盛行,那时候主要是娘舅家和至亲厚友设路祭,现在乡邻也会参与,路祭的祭品从过去的纯供品,变成了现在的祭品和香烟等,形式更灵活。

回民和满族的出殡风俗在河南也有独特传承,和汉族差别明显。

回民下葬时要在墓坑内撒香料,遗体头北脚南面向西方,不准有任何殉葬品,坟头是平顶长梯形立方体;

满族的坟头则是长方形近似半圆台体,汉族单丧的坟头是椭圆形,合葬是圆形,这几种坟头形状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成为不同民族丧葬文化的鲜明标识。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请读者仅供参考。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微信客服 拨打电话

95154
7*24小时
全国殡葬服务专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