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建福州的白事风俗有哪些

时间:2025-07-12 11:59:30人气:58

福州的白事风俗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当地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死的看法。

在福州,老人弥留之际,亲人要在床前送终。

老人咽气后,要立刻撤帐,然后为死者梳洗、整容、更衣,并将尸体安放在后厅,这叫“入厅”。

有的地方在病人初断气时,还会请僧道诵经,将灯挂在架上不停地转动,子孙眷属环绕死者哭泣。

报丧。

丧家要在大门口贴白纸、放鞭炮,告诉邻里有人去世了。

还要派人用白帖或口头将死讯告知亲戚好友。

同时在丧家门上张贴讣告,门前挂一对素色灯笼,贴上“读两年礼,终三年丧”之类的门联以志哀悼。

戴孝环节。

老人寿终,子孙要披麻戴孝。

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亲人则腰缠一块白布或衣披黑纱。

戴孝一般从首七开始,这日叫“上孝”。

在上孝之前,男人要理发、刮胡须,否则要等到七七四十九日终七时才能理发。

守灵也是福州白事的重要风俗。

尸停后厅,会设置灵堂,延请僧道做法事。

亲友来吊祭,孝男孝孙要跪着陪祭。

孝眷要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一方面保证脚尾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另一方面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当地俗信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

入棺也有诸多讲究。

入棺前要等直系亲属向遗体告别,男亡者的家族血亲,女亡者的娘家血亲都要到场。

入殓前要用米筛摆上与死者子孙人数相同数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孙作吃饭状,俗称“吃干饭”。

盖棺时辰大多由巫师择定,盖棺时,孝眷及旁观人要远离棺材,忌讳人影倒映入棺内,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也不能在场。

盖棺后安钉,先由舅父象征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钉,最后留一根松动的钉子,由孝子或孝孙用嘴把钉拔起,寓意“出丁”。

福州丧俗中,“做七”较为突出。

旧时有钱的人“七七做,八八烧”,每七天为一七,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七都要请道士做道场,或是请和尚尼姑念经,要设灵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汤、唱饭、点塔香。

这四十九天并非是足数,中间孝男要去掉一天,六七是“孝女”日也要去掉一天,未上寿的“少年亡”,则只有六天为一七了。

这期间还有烧纸屋、烧金银箱等习俗。

开吊也是部分丧家会举行的仪式。

豪富和阔绰的丧家,会在三七、五七或七七举行开吊。

丧家先发出讣告,邀请亲友,灵堂内外张素灯结素彩,大门口挂一对白纸高照灯笼,标明逝者寿数等信息,还会竖立一块大屏风,写着讣告内容。

吊唁客人一到,礼生便击堂鼓,演奏京鼓吹乐,引客人步进灵堂,向亡灵三叩首,孝男孝女跪在灵前陪祭。

出殡一般在清晨。

队伍排列有严格规范,前头是导引队,高照,然后有扛着彩旗的,京鼓吹乐队,抬着亡灵亭的,里面放着亡人画像。

后面跟着十番伬唱、念经的和尚,棺柩,有八人抬、十二人抬或十六人抬等,棺柩后是孝男孝孙,他们持着哭丧杖,在白布大围中哭泣,最后是女眷和其他送葬人员。

送葬队伍到达坟地,按事先择定的时辰入圹,然后用砖头封圹,孩儿杖插在墓前,这就是发葬。

送葬队伍下山叫“回舆”,这时送葬的人要脱下白带换系红带,亡灵亭的画像披的黑纱换上红绸,轿杠上添挂“百子千孙”字样的小灯笼。

到家门,要放鞭炮,烧一束稻草,所有人都要从上面跨过,寓意平安无事。

七七之后有“烧六旬”要礼祭,一百日也要烧祭。

百日之后等到“周年”到“三年”(实际是足二年)就要除服,意味着孝服已满,可以换吉服,照常生活了。

在守孝期间,民间通常不能婚娶,周年之内也不喜欢参加喜庆活动,若遇必须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

这些习俗随着时代发展有所简化,但在福州的一些郊县仍有保留,承载着当地人们对逝者的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请读者仅供参考。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微信客服 拨打电话

95154
7*24小时
全国殡葬服务专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