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葬礼的仪式有哪些讲究
古时葬礼的仪式有很多讲究呢。
从人刚去世说起,首先有招魂的仪式,人们觉得这样能让死者的灵魂回来。
然后要给死者沐浴、理发、修指甲,再穿上寿衣,这叫“设饰”。
寿衣的件数通常是奇数,三、五、七层这样。
接着要进行“饭含”,就是在死者嘴里放上东西,富贵人家会放金银等,普通人家会放谷物之类的。
之后是入殓,等亲友都到齐瞻仰遗容后,就把死者放进棺材里。
棺材底部要填一些东西,地灰、谷壳灰或石膏粉,四周要用死者或孝眷的旧衣塞紧,让死者在棺材里保持安稳。
有的地方还会让死者头顶瓦片,脚踏砖头。
入殓后,由僧道主持盖棺,封好梓口。
棺材要停放在厅堂,这就是“停柩”。
柩前要立灵牌,设灵堂,还要点灯,早晚都要供奉祭祀,孝子要在柩前守灵。
在停柩期间,还会请僧道主持超度法事,希望能让死者的灵魂顺利去往另一个世界。
出殡也有很多讲究。
出殡前一天晚上,要请礼生司仪举行家奠、客祭,晚上僧道要诵经、解灯做法事。
同时,亲朋好友会带着奠仪来吊唁,这叫“吊香”。
孝家要分别上门叩请同村青壮年为抬柩的“丧夫”,还要设宴隆重款待他们,这就是“陪丧夫”。
出殡时,有的地方会举行饯奠礼,孝子要披麻戴孝,护柩到坟山入葬。
关于墓地的选择也有说法。
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坟高而墓平,就是“筑土为坟,掘地为墓”。
墓地制度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居室葬”,当时人们会把洞穴下层作为死者的墓地。
后来墓地有一个从居室葬发展为氏族公共墓地,再演化为家族墓群,最后变成个人墓地的过程。
不同等级的人,墓地的大小和规格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高。
唐、宋、元、明、清五朝规定,公侯的墓地是100方步,一品官员是90方步,依次递减,庶人是20方步;
坟高也有区别,公侯是20尺,一品是18尺,庶人是4尺。
下葬的时候也有仪式,叫“窆”礼,就是把棺材放进墓穴里。
下棺时会用到碑,早期的碑是用来下棺控制平衡的,后来才变成墓前刻有墓主官爵姓名的墓碑。
葬后还有丧服之礼。
丧服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分为五种,叫“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外边不缉边,一般是子女为父母服丧穿的;
齐衰是用较粗的麻布制成,边缘部分缝缉整齐;
大功是用最粗的熟麻布制成;
小功是用较粗的熟麻布制成;
缌麻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
在服丧期间,各种祭奠仪式,死后一周年要行“小祥”祭,二十五个月时行“大祥”祭,二十七个月行“禫”祭,之后就可以去掉丧服了。
不同朝代对于葬礼的讲究也有些不同。
夏代人“事鬼敬神”,厚葬比较盛行;
商代人“先鬼而后礼”,祭祀活动非常频繁和隆重,妇好墓就有很多殉人和随葬品;
周朝人“敬鬼神而远之”,殉、祭奴隶和随葬青铜器相比商代有所减少。
春秋战国时期,丧葬程序基本具备,等级礼制规定越来越森严。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