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装骨灰的坛子叫什么

古代装骨灰的坛子可不是只有一个名字,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用的叫法和样式差别特别大,咱们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对比,把这些名字和它们的特点说清楚。
首先最常见的基础款叫瓮棺,这东西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算下来用了快五千年,比后来的很多器物都久远。
瓮棺大多是陶制的,普通人家用的尺寸一般高30到50厘米,口径20到30厘米,重量大概2到5千克,而考古发现的儿童瓮棺更小,有的高才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重量不到1千克。
这种瓮棺的优势很明显,陶土材料随处可得,烧制温度只要800到1000度,普通窑厂就能做,成本比后来的石函、金棺银椁低太多,从新石器时代一直用到明清,民间使用率超过七成。
和瓮棺功能类似但形制更规整的是陶棺和石函,陶棺的外形像缩小版的棺材,长度一般在50到80厘米,宽度20到30厘米,重量比瓮棺重一些,大概5到8千克,烧制温度要达到1000到1200度,比普通瓮棺耐高温,保存时间也更长。
石函就更实在了,用石头雕琢而成,常见的是青石或汉白玉材质,尺寸和陶棺差不多,但重量能达到20到50千克,有的大型石函甚至超过100千克。
石函的优势是耐腐性极强,埋在地下能保存上千年,制作成本很高,一块石函的加工时间要比陶棺多3到5倍,只有中层以上家庭或寺庙才会用。
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火葬盛行,民间用木匣装骨灰的也很多,木匣一般高25到40厘米,宽20到30厘米,重量3到6千克,制作时间只要1到2天,成本是石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木匣怕潮怕虫蛀,保存年限只有几十年,远不如陶棺和石函长久。
还有一种特别的器物叫魂瓶,主要流行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它的尺寸比普通瓮棺大不少,通高一般在60到100厘米,口径30到40厘米,重量10到20千克。
魂瓶大多是青瓷材质,烧制温度1200到1300度,表面有复杂的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这些,看起来特别精致。
魂瓶主要是随葬明器,但有些小型魂瓶内部会盛放骨灰,考古发现这类魂瓶的比例大概在两成左右。
和普通瓮棺比,魂瓶的制作工艺复杂得多,一个魂瓶的制作时间是普通陶瓮棺的5到8倍,价格自然也贵,只有富裕家庭才用得起,而普通人家还是以简单的陶瓮棺为主。
佛教传入后,出现了专门装高僧舍利或骨灰的舍利函,这东西的规格就高多了,材质有金、银、玉、水晶、琉璃等,最顶级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八重宝函,从外到内有八层,最外层石函高78厘米,宽60厘米,重量超过200千克,最内层的金棺只有高7.2厘米,长10.5厘米,重量169克。
舍利函的制作温度根据材质不同差别很大,金属函不用烧制,玉石函靠打磨,而琉璃函的烧制温度要达到1400度以上。
和民间用的木匣比,顶级舍利函的价值是木匣的上万倍,保存时间更是能达到数千年,它的使用率极低,只在少数名寺高僧圆寂后使用,民间几乎见不到。
还有一种叫金斗瓮的器物,叫金塔,主要用于洗骨葬,尺寸一般高40到60厘米,口径25到35厘米,重量8到15千克,材质以陶瓷或木质为主,陶瓷金斗瓮的烧制温度在1300度左右,比普通陶瓮棺耐高温,表面会有简单的纹饰。
和魂瓶比,金斗瓮的工艺简单,制作时间只有魂瓶的三分之一,价格也便宜不少,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广泛,使用率能达到当地丧葬器物的六成左右。
不同时代的器物在尺寸和材质上也有明显变化,新石器时代的瓮棺以陶制为主,平均高35厘米,口径25厘米,重量3千克;
商周时期出现了石质瓮棺,重量增加到15千克左右;
汉唐时期的陶棺平均高60厘米,宽度28厘米,烧制温度提高到1100度;
宋元时期的木匣平均高30厘米,宽25厘米,重量4千克;
明清时期的陶瓷骨灰坛平均高45厘米,口径30厘米,烧制温度达到1300度,比汉唐时期的陶棺耐高温,耐腐性也更强。
这些古代装骨灰的器物,名字不同,数据参数也差别很大,但核心功能都是为了妥善安放逝者骨灰。
有的追求实用廉价,木匣和普通陶瓮棺,成本低,制作快,适合大众;
有的追求高贵精致,魂瓶和舍利函,工艺复杂,材质珍贵,彰显身份;
还有的追求长久保存,石函和玉质舍利函,耐腐耐磨,留存千年。
考古发现中,普通陶瓮棺的出土数量占所有骨灰容器的六成以上,而金、银材质的舍利函出土数量不足百件,这也能看出不同阶层使用器物的巨大差异。
不同地区的器物也有区别,北方多石函和陶棺,南方多木匣和魂瓶,这和当地的自然资源、丧葬习俗密切相关,北方石头多,石函就多,南方木材丰富,木匣使用率就高。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


骨灰转移到墓园用换盒吗
把亲人骨灰带在身边好吗
墓地放骨灰盒有什么说法吗
骨灰下葬时间多久好一点
骨灰寄存多久可以安放到公墓里面
男女的骨灰能分辨出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