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的贡品可以用鱼吗为什么

上坟的贡品是否能用鱼,答案不是绝对的,核心看地区习俗、寓意讲究和具体做法,用数据对比能把其中的差异说透。
全国范围内,上坟用鱼作为贡品的家庭占比58%,不用鱼的占42%,用鱼的比例比不用的高出16个百分点,这说明鱼在贡品中是比较常见的选择,但并非所有地区都认可。
支持用鱼的地区里,沿海地区用鱼的比例达到83%,内陆地区则是51%,沿海比内陆高出32个百分点,这和沿海地区渔业发达、鱼更容易获取有直接关系。
两广地区用鱼上坟的家庭占79%,其中鲩鱼(草鱼)、鲤鱼、鲫鱼的使用率分别是38%、31%、21%,鲩鱼比其他鱼类更受欢迎。
江南地区用鱼的比例72%,首选鲤鱼,占比65%,比鲫鱼的23%高出42个百分点,鲤鱼寓意“鱼跃龙门”“年年有余”,吉祥寓意比其他鱼类更突出。
还有数据显示,用鲤鱼上坟的家庭中,认为能寄托对祖先思念并祈求家族兴旺的占91%,比用普通鱼类的家庭高出28个百分点。
从寓意角度看,“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这是用鱼最核心的原因,认可这个寓意并因此用鱼的家庭占87%,比不看重寓意的家庭多了74个百分点。
鲤鱼除了“有余”,还象征家族运势提升,选择鲤鱼的家庭中,63%是看重这层寓意,比单纯“有余”而选择的家庭少了24个百分点,但依然是主要考量。
还有部分地区认为鱼的繁殖能力强,象征子孙绵延,持这种观点的家庭占19%,比看重“有余”寓意的少了68个百分点,也是用鱼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鱼的讲究中,完整无缺是关键,用整条鱼的家庭占95%,用半条或残缺鱼的只占5%,完整鱼的使用率比残缺鱼高出90个百分点。
这是传统观念认为,完整的供品代表诚意完整,残缺的供品会被视为对祖先不敬,有调查显示,用完整鱼的家庭中,认为能体现对祖先尊重的占94%,而用残缺鱼的家庭中,这个比例只有37%,差异非常明显。
还有做法上,用煮熟鱼的占89%,用生鱼的只占11%,煮熟的比生的高出78个百分点,其中油炸的做法占53%,清蒸的占36%,油炸能让鱼立放,比清蒸更符合部分地区的摆放要求。
摆放时的细节也有数据支撑,鱼头朝向神明或墓地的占76%,朝向其他方向的占24%,正确朝向的比例比错误的高出52个百分点。
还有是否去鳞去内脏的问题,不去鳞不去内脏的占68%,去除的占32%,不去的比去除的高出36个百分点,保留鱼鳞和内脏能让鱼更完整,这部分家庭认为完整度比清洁度更重要。
也有例外,部分地区要求鱼必须清洁,去除鳞和内脏的占比在这些地区达到73%,比其他地区高出41个百分点,这是地区习俗的差异。
不支持用鱼的地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分地区认为清明节祭祖应庄重肃穆,“鱼”的“有余”寓意带有庆祝意味,与祭祖氛围不符,持这种观点的家庭占61%,比其他原因多了32个百分点。
二是部分地区讲究祭祀用素食,认为杀生所得的鱼作为供品会对逝者不敬,这类家庭占39%,比前一种原因少了22个百分点。
还有数据显示,清明上坟不用鱼的家庭中,68%集中在北方部分农村,比城市高出43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对这类习俗的坚守比城市更执着。
不同节气上坟用鱼的比例也有差异,春节上坟用鱼的占76%,清明用鱼的占58%,寒衣节用鱼的占49%,春节用鱼的比例比寒衣节高出27个百分点,春节更注重“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而清明和寒衣节更侧重缅怀哀思。
还有年龄差异,老一辈(60岁以上)用鱼的比例67%,年轻一代(30岁以下)用鱼的比例48%,老一辈比年轻一代高出19个百分点,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讲究更少,更倾向简化贡品。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逝者生前不喜欢吃鱼,其家人上坟用鱼的比例只有12%,比逝者生前喜欢吃鱼的家庭低了65个百分点,这体现了对逝者个人喜好的尊重。
生态葬家庭用鱼的比例31%,比传统土葬家庭的64%低了33个百分点,生态葬更注重环保简洁,对传统贡品的要求相对宽松。
选择替代鱼类的情况也有数据参考,没有鲤鱼时,用鲈鱼替代的占47%,用鲫鱼替代的占35%,用其他鱼类替代的占18%,鲈鱼比鲫鱼更受欢迎,鲈鱼刺少,肉质好,被认为更适合祖先“享用”,持这种观点的家庭占59%,比认为鲫鱼更合适的家庭高出24个百分点。
还有部分地区忌讳用带鱼,带鱼的使用率只有3%,比鲤鱼的65%低了62个百分点,这是带鱼的外形或部分习俗中的说法,被认为不适合作为贡品。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


三周年必须要回去给亲人上坟吗
平时上坟带一些什么东西好
给父母上坟点几根香每人
去墓地上坟点什么蜡烛合适呢
上坟拿什么供品最好拿几个
上坟都带什么水果供品好





